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年2月第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专家们将道地药材表述为:“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质量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

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约定俗成的代名词,在中医药行业中早已广为人知。近年在不少涉及中医药的外文书刊和杂志中,“道地”的汉语拼音“daodi”时常出现,就像中医名词“阴阳”“气”的音译一样,已经逐渐成为了外语的正式词汇。

道地药材的起源

“道地药材”(也称为“地道药材”)这个名称晚到明末《牡丹亭》中才出现,但中医注重药材的产地以保证药物质量的传统却源远流长。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已经提到“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说明当时饮食中的常用调料姜、桂,已经开始讲究产地。药、食同源,药家注重药物产地也早露端倪。

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则率先指出了药材产地的重要性:“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虽然只是简单的记载了山谷、川谷、川泽,但从某些药材的名称上,可以看到浓厚的地方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秦皮、吴茱萸等。巴、蜀、吴、秦等都是周朝前后的古国名与地名。

而在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开始记述药物的具体产地,并明确提出了“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开始使用“最佳”“为胜”等词语描述药物的性状和产地与质量的相关性。例如,记录干地黄“中间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

到了唐代,其中官修本草《新修本草》有药材“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的论述。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开始用当时的行政区划“道”来归纳产地,为后来“道地”一词之发端。《千金方》卷一论用药第六中指出:“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委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于此。”

宋代的《本草衍义》中明确了“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

这些论述都说明只有使用道地药材,才能获得良好的医疗效果。

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收载药物种,药图幅。其中,有种在“地”项下,正式列出“道地”条目,记载药材的道地产区,对一些药材还专门依产地标明何者“良”“甚良”“佳”“为佳”“甚佳”“更佳”“尤佳”“最佳”“为胜”“尤胜”“最胜”“为最”“最善”。《本草品汇精要》将道地药材作为专业的术语载八史册,并奠定了道地药材的规模和基本品种。此后,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汤显祖《牡丹亭·药》(,义同“求”)中出现有“好道地药材”的台词,说明在民间也有对道地药材的认知。

道地药材形成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分、光照等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多为生理活性成分)的形成。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古人观察到,环境不同不但可能造成植物的形态有别,而且使药性有异。而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中国曾发生过盲目的北药南植,将人参移植到了海南岛,结果栽出来是外形硕大、内在有效成分却微乎其微的样子货。

在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味中药材,其中味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如北苍术与南苍术、北大黄与南大黄、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关黄柏与(川)黄柏,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紫草与新疆紫草、柴胡与南柴胡以及金银花与山银花等,药名上的一字之差代表了不同的植物物种。

所以,道地药材之所以优质,其实是植物的内在基因决定了物种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不仅是因为产地的不同,更是因为植物分类学上的物种差异。

道地药材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发展,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也逐渐成熟。当栽培的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及质量逐渐稳定、流通顺畅,使得栽培药材的成本低于自然采挖时,栽培的药材自然形成主要市场。其中,质量好、药效佳的品种经受市场的考验,为医患认可,形成今日所谓的品牌,所以“道地”就是中药材的品牌。

道地药材除了具有优良质量,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知识产权属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让质量优良的道地药材深入人心是中药从业人员肩负的责任。原有道地药材的维护和新道地药材品牌的打造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其他行业的经验。

药用植物经过引种改良或选育,药用动物经过驯化,质与量可能大大超过其野生物种,但是保存中药材的基因资源仍是亟待进行的工作。现在著名药材人参和三七道地产区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动物药也是一样,随着饲养条件的改变,饲养动物的物种特性也在变化,使得药材的性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鸡内金,过去主要来自家庭自然放养,以米、谷、虫为食的走地鸡,药材色金黄,片大,厚实;现在却主要来自笼养、以饲料喂养的速成鸡,药材色暗淡至暗绿,片小而薄。

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动植物饲养和培植条件的变化对其遗传特性的影响尚未研究清楚前,应该将现有物种的基因保存起来,保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过去人们惯用外观性状特征作为药材质量评价标准,如描述宁夏枸杞以粒大饱满、色暗红、肉厚、味微甜等为特点。但这些描述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建立道地药材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如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组织形态三维定量分析、生物效价检测的引入将丰富道地药材的系统质量评价体系。我们应当考虑从种源开始,一直到临床试验,综合使用这些质量评价方法,使道地药材的质量稳定而且可控。

既然道地药材为优质中药的代名词,那么新的时代能否打造出新的道地药材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发展涉及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道地药材品牌的维护与打造,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只有官、产、学、研、商的紧密配合,才可构造道地药材生产的产业链。

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为了保证原料质量的稳定可控,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参与到道地药材规范化栽培的工作中,从而扩大了道地药材的产区。例如,四川的丹参产量中国第一,在中江县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传统的川产道地药材,如今,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在陕西商洛、河南方城大力发展丹参的规范化栽培:山茱萸的传统道地产区是浙江临安、淳安,现在在河南、陕西已建立了规范化栽培基地。规模化、规范化栽培中药,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地药材。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药材并无“产地-质量-名声一体化”的优势。实际上,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药材都有明确的道地与非道地之分。“非道地药材不处方”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应该理解为是一种医家讲求用好药的理念。这一事实也说明,中药材的品牌——道地药材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列出新道地药材候选名单,规划知识产权与市场战略,从那些疗效明确、资源丰富或易于栽培的中药品种八手,打造新的道地药材,使货真质优的好药材品种越来越多。

道地药材是中药中的精品。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丰富的中药资源,中华民族的祖先也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中医与中药唇齿相依,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道地药材。反之,道地药材的使用,使中医临床的疗效得到彰显。千百年来,道地药材经历了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现在依然为人们所称道,证明了中医药注重药材质量的精品意识常在,追求用药真谛的精神永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d/1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