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采办怒批,医药长子断供事件盖棺定论
来源:财经自媒体 来源:健识局 接近国家医保局的人士:山东将进一步惩罚 华北制药断供事件,终于有了权威定性。 8月24日晚,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针对华北制药集采断供一事,发布官方“答记者问”。联采办明确表示:华北制药违约失信的事实是清楚的。我们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向社会释放“中标必须履约、违约必受惩诫”的强烈信号。 此前,外界舆论集中猜测断供是因为集采中标价过低,影响企业利润所致。这次联采办的发布终于盖棺定论:断供主要是由于公司产能不足,内部管理不到位导致的。 关于后续处罚,健识局从权威渠道获悉:“医保信用评价体系的裁量权在省级。后续山东省可以在信用评价制度之下,进一步惩罚。” 信用体系的处罚可能会影响到华北制药在山东的所有品种。目前,国家医保局层面是否会有处罚措施,仍在讨论。 首个因断供退出集采的案例,引发的后续影响不会止步于一个山东省。 基药曾是低价断供的重灾区 今时不同往日 联采办在“答记者问”中明确提到:应摒弃“改革前”报低价而不供应的错误做法。 这一说法是有所指的。 年,中国开始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基药,曾是低价中标后断供的重灾区。 年前后,老百姓常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安痛定、甘草片等一些国家基本药物,在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常断供。此事逐渐发酵,成为全国性话题。 山东一家药企的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表示:这是生产企业不合理争夺市场的结果。 基本药物多为普药,中国普药的整体产能过剩。在当时的招标采购规则下,企业为了保住市场,往往采用互相压价的方式,甚至恶意报低价争夺市场。 低于成本的报价,的确符合基药“最低价中标”的原则。但后续的影响却是招采部门始料未及的:部分企业以“亏损”等各种理由搪塞不供货,导致患者买不到基药。 年,板蓝根在某省的中标价为每包0.12元;60片一瓶的复方丹参片中标价为0.95元,都只有同类竞品市场价的1/5左右。 当时有企业曾公开表示:这种价格下,企业根本无法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的处方和工艺生产。 年12月,国务院医改办在发布会上表示:要对药品交易和供应动态监测,避免出现基本药物断供和缺货问题。但当时并没有更多的处罚方式。 时隔多年,“低价中标后断供”的现象再次出现,完全与这几年医药行业的改革进程背道而驰,也难怪国家医保局和联采办震怒。 联采办明确表示:加强中选企业供应监测预警,同时将通过信用评价,给予企业失信评级,促进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同时对不履行供货协议的企业,严肃处理。 今时不同往日。 其他6省可能面临断供 医保局推备选机制 华北制药遇到的麻烦可能不止山东一个省。 联采办明确表示,将密切 而按照华北制药公告中的说法,目前公司的产能要到9月份才能完全扩充完成。显然,陕西、天津等华北制药供货的6个省份可能还将面临断供风险。 如果未来处罚面扩大,华北制药的处境会更加尴尬。 考虑到患者用药的实际情况,为了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医保局在处罚华北制药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举措。 执行备选机制,是国家医保局解决断供措施之一。联采办在回应中表示:所有省份都可以在中选企业无法供货时,启动备选企业选择程序。 健识局注意到:在华北制药断供的山东地区,山东已经按照上述程序,将珠海润都制药作为替补企业,按照该企业之前在集采中每盒4.05元的中标价采购。 华北制药集采中选的供货量是万粒,但过去一年的实际供货量只有多万粒。如果珠海润都能把华北制药的合约量全吃下来,将获得万元左右的额外收入,对企业是利好。 截至目前,国家已经组织了5批药品集采,联采办表示:总体上看,中选企业都在认真执行采购协议,并且对医疗机构超出约定的采购需求,也能积极满足供应。 相比较而言,华北制药发生的违约行为性质十分恶劣。 对华北制药的处罚,体现了国家对保障药品供应的决心。 8月17日,国家医保局就曾对全国政协委员张国刚的提案回复到:要全面评估集采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供应能力,下一步将进行常态化检测,将评估结果纳入集采考量范围。 文丨大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d/17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致敬英雄云南这位司机在生命最后一刻救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