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m.39.net/pf/a_6169154.html

初冬时节,宗地镇打若村山豆根种植基地,村民们忙碌着

“以前,这些都是荒地或者玉米地,现在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都是我们村种植的前胡。”站在路旁山坡上的前胡种植基地里,紫云自治县宗地镇德昭村副主任梁志忠激动地说,眼下是采收的好日子,德昭村多亩前胡长势良好即将丰收。

“前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有较高药用价值,主治疏散风热,降气化痰。能适应冷凉湿润气候,耐旱、耐寒,适宜在山地生长。”梁志忠告诉记者,宗地镇地处岩山地带,土壤气候环境都适应前胡的生长。德昭村是宗地镇最早发展前胡种植产业的村子,出产的前胡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种植中药材前胡,梁志忠是宗地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梁志忠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回到家乡德昭村,准备干一番事业。在多方考察之后,梁志忠经朋友介绍从安徽引进中药材前胡的种子,在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开始试种。前胡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的中药材品种,梁志忠试种的50亩前胡当年11月份收割,纯利润近6万元。初尝甜头,梁志忠第二年扩大种植规模,种植面积增加到80亩。

梁志忠举起一把前胡

时针指向年,经过3年摸索,抱团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时机已经成熟,梁志忠和另外4名村民发起成立紫云自治县德昭中药材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

在梁志忠带动下,德昭村村民们也大胆尝试种植前胡。“目前,德昭村胡种植面积余亩,亩产在斤以上,预计收割25万斤以上前胡,按每斤1.5元的纯利润计算,全村前胡种植产业今年的纯利润突破30万元。”梁志忠说,中药材前胡种植产业已经成为该村村民脱贫致富名副其实的‘摇钱树’,贫困家庭每年种植4至6亩地的前胡就可以脱贫。像德昭村这样通过种植中药材种出“脱贫良方”的贫困村,宗地镇还有很多。宗地镇地处麻山腹地,山多石多,土少水缺,但却是中药材生长的沃土,种植的中药材药效较好,深受市场青睐。因此,宗地镇选定中药材产业作为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的一剂“脱贫良方”。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宗地镇打若村山豆根种植基地,站在田边远望,只见成片的中药材山豆根长势较好,好似给山坡披上绿装。“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引来了这样一个好项目,让我们这些60多岁的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而且赚的钱比种玉米好多。”正在宗地镇打若村山豆根种植基地干活的打若村村民王成荣算起一笔经济账。他现在每天在山豆根种植基地,一天能赚80元,今年有四个多月都在园区打工。家里3亩玉米地全部改种山豆根,1斤山豆根收购价是40元,等到收获以后,基本全家可以脱贫。

宗地镇猛坑村丹参种植基地,村民正在除草

去年下半年,打若村在帮扶单位市环保局的帮助下,以投入70万元启动资金引进安顺三力制药公司合作发展山豆根产业。“按照公司与村级合作社签订50元(晾干)每斤的保底回收合同,村级合作社与农户签订40元每斤的保底回收合同。”宗地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廖伟介绍,公司与村级合作社、村级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签订的保底回收价每斤有10元的差价,这10元钱用于包括合作社回收投入的山豆根苗、薄膜、基础设施等成本,以及壮大村空壳村集体经济等。“山豆根种植后,第三年采收,亩产量不低于斤,按照三力公司每斤40元的保底回收价,农户每亩获得2.4万元。”

11月8日,宗地镇猛坑村中药材丹参种植大户杨通明在自己的种植基地里除草。“今年我种植了近90亩丹参,平均亩产预计斤,按照每斤1.3元的保底收购价,总收入早20万元以上。”看着朵朵盛开的丹参花,杨通明说,丹参长势越好,全村的乡亲就越高兴,这是大家脱贫致富的希望。宗地镇科技副镇长陈祖鸿介绍,宗地镇的丹参产业是今年与青岛鸿德盛中药饮片公司合作发展的,按照合作发展协议,鸿德盛饮片公司以每株0.15元的价格提供丹参苗,并提供跟踪技术服务。种植出来的丹参由鸿德盛饮片公司保底回收,丹参鲜根每斤1.3元,烘干的丹参每斤1.5元,丹参花每斤2.5元。“由大户带头和村公司统筹等两种方式示范种植,等到产生效益后,明年将发动大量农户种植,规模化发展丹参种植产业,持续释放脱贫效应。今年,宗地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依托资源条件,发动各村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选择种植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中药材等高效作物,在继续扩大前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新增丹参、山豆根等中药材品种。目前,宗地镇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原有品种稳步增长,新增品种遍地开花,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3亩,其中前胡.5亩、山豆根余亩、丹参.6亩、金银花、一枝黄花亩、葛根.37亩。(来源:文/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向淳杨小友图/陆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l/1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