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锋

回想一下,药店有多少年再未出现大范围畅销的现象级新品了?

曾几何时,在供应商的主导下,在各大宣传机构与药店的配合下,几乎每年都会涌现1到2个现象级的畅销品种,比如鸿茅药酒、肾宝片、阿胶、丹参保心茶、安宫牛黄丸、桂龙药膏、补肺丸、健力多、六味地黄丸、益安宁丸……

暂时不说这其中很多品种后来发生的诸多风波,从结局来说,也各有不同,有的依然风头正劲,也有的悄无声息,更多的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他们都曾经风光过,为药店带来新的客流和销售额。

那么,为啥这几年再无类似新品出现了呢?这是不是药店极少有闲逛顾客和新客,只剩下目的性顾客的原因呢?

分析一下,原因无非有这几个:

一、传统电视、纸媒,甚至包括PC端电子媒体已经淡出主流信息来源,主导传统现象级畅销健康品种的供应商们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新涌现消费群体习惯快节奏的信息获得方式,对打造流行趋势的传统方式不适应,也不太接受。

三、新兴社交媒体对医药健康类信息传播的限制越来越严格,措施瞬息万变,对其传播方式比较熟悉的人群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其他更为广阔的品类上,导致在医药健康类流行趋势的打造上力量薄弱。

四、在经营压力之下,有效广告支持不如以往强劲的较低毛利新品,药店既缺乏培养的兴趣与利益冲动,又没有在新媒体流行时代引领流行的能力,自然也不太愿意将有限的销售机会让给这些吸客能力不强、利润又不高的新品,导致有潜力的新品进不了药店。

五、医保政策的变化,市场监管部门的合并,也导致以往检查力度不强的“夸大”宣传、不规范宣传、价格标签、陈列方式等问题的检查力度强化,药店可以引进陈列的品种或者宣传营运的方式也受到了制约,导致很多相关品种无法引进。

这就导致药店的新品多是对传统品种的替代,比如:这个感冒药取代另外一个感冒药,这个肾宝片取代汇仁的肾宝片,而不是象以前的现象级别的畅销品一样,把一个冷门的品类做大,在传统治疗品种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滋补品种,或者把原有大品类细分成更为精准的小品类并将其做细做大。

也就是说,过去做的是顾客没有认识到的“功效”,而现在则是顾客知道的“功效”!从顾客的角度来说,每次到药店都可以见到在电视上或者其他媒体上听过的“大牌”,学习到自己过去不知道的知识,自然就有了逛的欲望,而现在,品牌没有听说过,或者知识是自己本来就知道的,那就只能是去药店有啥问题就买啥药了!自然“逛”的顾客就少了,客流量也下降了。

从销售额的角度来说,前者属于基本不替代原有购买需求的新增购买,而后者则更多是对原有购买需求的替代,自然销售额的增长也不如以前了。

最为重要的是,长期以往,当其他渠道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新的健康理念与健康相关品种传播出去的时候,并随着接受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年轻一代的自然增长,以及传统上比较认可药店人口的自然减少,药店将逐步丧失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地位及话语权,这才是传统药店最大的危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l/1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