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虽讲功效,但更讲用量,用量不同,功效
中药虽讲功效,但更讲用量,用量不同,功效甚至完全相反。 1、人参少量(3-9g)能补气生津; 大量(30g以上)能补气固脱。 2、黄芪生黄芪补气利尿炙黄芪健脾补气少量能升压,易上火;大量能降压,不易上火; 3、白芍少量(6-15g)能养血柔肝,平抑肝阳; 大量(30g及以上)能缓急止痛,利尿。 4、桂枝少量(5g)能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中量(10g)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5、炙甘草少量(1-5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中量(5-10g)能温肾养心, 大量(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注意不可过用。 6、柴胡少量(3-6g)能升举阳气,比如补中益气汤; 中量(10-15g)能疏肝解郁,比如逍遥散; 大量(15-30g)能清肝透邪,比如小柴胡汤; 7、丹参少量(6-15g)能活血凉血; 大量(30g及以上)能治疗失眠。 8、郁金少量(3-10g)能疏肝解郁止痛; 中量(10-15g)能行气利胆。大量(30-60g)能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 9、枳实小剂量(5-10g)能使心脏兴奋, 大剂量(30g以上)使之抑制。 10、枳壳少量(5-10g)能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大量(60-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 11、槟榔少量(6-15g)可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大量(60-g)可用以杀姜片虫、绦虫。 12、厚朴少量(3-6g)能通阳;大量(15-30g)则破气。 13、龙胆草微量(1-2g)能健胃,增进食欲, 少量(3-6g)可燥湿泻火解毒, 大量(15-20g)能清肝利胆,去湿热。 14、半夏小剂量(5-10g)能降逆和胃, 中剂量(10-15g)可化痰开结, 大剂量(30-60g)可镇静止痛。 15、附子少量-能温阳散寒-用于阳虚;大量-能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16、大黄少量(1-5g)有致泻作用。 中量(3-6g)可止泻; 大量(9-15g)可泻下; 17、牵牛子少量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量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18、升麻少量(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 中量(3-10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多量(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19、鸡内金少量(3g)能固精止遗,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中量(4.5-12g)能调理脾胃、消食祛积,用于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大量(15-18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20、苦参少量(5-8g)能止咳平喘、利尿消肿作用;中量(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大量(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21、益母草少量(10-15g)可调经; 中量(30-45g)可利尿 大量(90-g)利尿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 22、泽泻少量(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中量(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大量(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23、山楂少量(6g)祛瘀力强; 中量(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大量(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24、山茱萸常用量(5-10g)能滋阴益肝; 中量(25-30g)柔肝止汗;大量(90g)能救急固脱。 25、玄参少量(9-12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中量(18-30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大量(30-90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26、五味子微量(1.5-3g)有敛肺镇咳之功。少量(6-9g)有滋补益肾之功。中量(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大剂量(-g)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27、艾叶少量(3-5g)可开胃; 中量(8g-15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 28、苍术、麻黄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无明显发汗,而湿邪能自化。 29、茯苓中量(10-25g)健脾除湿;大量(30g)能利尿、安神。 30、白术中量(6-10g)能健脾止泻;大量(30-60g)能益气通便。 31、薏苡仁常用量(30g)健脾除湿; 大量(45-90g)除湿止痹痛,用于风湿、腰腿痛等病证。 32、代赭石少量(9-18g)能镇胃降气、止呕止嗳之功;大量(24-30g)能降肺气和肝气上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l/16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20201130亳州安国成都和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