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庆朋赵丽丽孙鲁艳丁元庆

编辑:李佳静

丁元庆教授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伤寒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曾先后师从于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和全国名医卢尚岭教授,中医经典根基深厚,从事临床三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发现导师对麻木这一临床常见症状的辨治有独到的经验和用药特色,有较好疗效。现结合积累的门诊病例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丁元庆教授年至年门诊病例。纳入病例的标准是病人以“麻木”为主诉,并剔除麻木作为非核心症状的病例后,共计例。其中男72例,女例,男女比例为1∶1.5;病程最长20余年,最短2天,平均20.9个月;年龄 85岁,最小17岁,平均50.59岁;男性平均年龄50.25岁,女性平均年龄50.8岁。在病例资料中有明确记载的持续性麻木共32例,多分布于40~65岁的患者;阵发性麻木共30例,主要集中于35~55岁。伴随症状中以情绪急躁(84例)、眠差(73例)、记忆力下降(55例)、疲倦(40例)、肢体无力(35例)、疼痛(30例)最多见。麻木部位以手足、头面、单侧躯体、下肢最多。伴发疾病前三位分别是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结果见表1。

1.2证素分布

将导师对以上病例所辨证型分解为(复合)证素后进行统计,病性证素以瘀热、阴虚、血瘀、痰热最多(表2)。病位证素涉及到心、肝、肾等。

1.3用药统计

例病例中用药共味。其中天麻应用频次 ,为次,用药频次前20味的药物见表3。

2讨论

2.1麻木及相关概念

麻木是以局部或全身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然不知痛痒为临床特征的一类常见病症。《内经》中并无“麻木”一词,在描述相似症状时常用术语为“不仁”,如《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金匮要略》将麻木称为“血痹”,言其“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此后在唐宋至金元时期的医籍中逐渐过渡为“麻木”,或全称之为“麻木不仁”,并延续至今。

2.2病因病机

2.2.1病因病机的演变历代医家对麻木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以金元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内经》时代至唐宋医著中强调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机体,痹阻气血而致麻木。如《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痹而不仁。”《金匮要略》在论述血痹成因时说:“夫尊荣人……加被微风,遂得之。”金元以后则侧重于人体内在病理因素的影响。如李东垣对麻和木分而论之,认为麻是源于气虚,木是“胃内有湿痰死血”;刘完素认为麻与阴液亏虚密切相关,《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可见古代医家对麻木的认识由外因逐渐转向内因,这与对中风病因病机由外风到内风的认识演变过程是基本相同时期出现的,而且在例麻木患者伴发疾病中的前三位均为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故麻木与中风发病及其病机应当有其内在的联系。

2.2.2对营卫不和的理解和发挥《内经》中对麻木的病因病机认识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常用营卫理论阐释其病机。如《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导师认为不仁是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不用是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基于此导师提出“营卫不和,气血失畅”是麻木的基本病机。营卫不和起因不一,如瘀热、阴亏、血瘀、痰热、气虚、痰浊、气滞、湿热等导致营卫郁滞或亏虚,经脉涩滞,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发为麻木。现代人群嗜食肥甘、烟酒无度、多静少动的生活方式,使瘀热、阴亏、痰热等病理因素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尤为凸显。《内经》所述营卫理论内涵丰富,涵盖甚广,导师认为人体外而四肢百骸、五官七窍,内而五脏六腑、经络腑腧,营卫无处不在。并依据《内经》营卫理论总结提炼出“营卫功能模型”,用以阐释人体感觉、运动、睡眠、免疫、情绪等众多生理功能,不仅用于指导麻木证治,还可广泛应用于中风、不寐、抑郁、便秘等疾病的病机解析与临床实践。

2.3常见证候与治疗

针对麻木“营卫不和,气血失畅”的基本病机提出了“扶正祛邪,畅利经脉,通调营卫,滋养肌肤”的治疗原则。试将常见证治及用药特色分述如下。

2.3.1痰热瘀结、痹阻脉络本证常见于形盛体肥、有烟酒嗜好而见麻木者。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长期烟酒无度,湿热*热内蕴,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织,痹阻脉络。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伴有沉重感、活动欠灵便,甚或伴有短暂性口舌歪斜、视物黑矇等,舌质暗红,脉弦滑。治疗上宜清热化痰、凉血行瘀,调和营卫。常用瓜蒌、牛蒡清化痰浊,丹参、郁金凉血活血,且天麻列为必用之品。导师提出用天麻治疗麻木的机理可从四方面理解:(1)天麻味辛,辛能利气通络,气行则津血和畅,痰瘀渐消。故《药鉴》言其能“通血脉”。(2)辛味能疏风散邪,外邪不侵,则肌表络脉畅通和利,麻木不作。(3)天麻入肝经,能平息内风,止血行逆乱犯脑之麻木。(4)天麻镇惊安神,可治疗邪热扰心,心神不宁,形神失和所致麻木。若痰浊为主,合用指迷茯苓丸;痰热较著,配伍*连、竹茹、半夏;瘀热明显加连翘、夏枯草、丹皮;兼有伤阴加石斛、麦冬等甘寒养阴之品。

2.3.2气虚血弱、肌肤失荣本证见于平素劳心积虑或长期高负荷工作之人,症见四肢麻木或疼痛,抬举少力,面色萎*无华,唇甲淡白,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头昏耳鸣,舌淡脉弱。治宜补气养营、活血通络。用*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酸枣仁、天麻等。其中*芪益气固表,既能阻断外邪侵袭之通路,又能鼓动气血达表,滋养肌肤;桂枝辛温助卫,温阳通络;当归、芍药、酸枣仁益阴养血;姜、枣调和营卫。血足气充,肌肤得养,营卫和调,麻木自消。此外导师认为*芪补益之中寓有宣通之力,用量大其宣通走泄之功方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芪少用则壅滞,重用则气味俱厚,才能宣通脉络,畅利营卫。

2.3.3气阴亏虚、瘀热阻络本证见于年老久病或曾经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患者。可有肢体麻木如虫行皮中状,或痛如针刺电灼,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无力,神疲自汗,口干便难,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弦。治宜益气养阴、清宣通络。用顾步汤加天麻、丹参、麦冬、五味子等。顾步汤(*芪、金银花、人参、当归、牛膝、石斛)出自《辨证录》,用于治疗麻木疼痛之脚疽。导师对*芪配伍金银花的应用颇有心得,认为金银花不仅能清热解*,还能甘寒益气养阴。《本草新编》言金银花“补之性实多于攻……能补气,更善补阴”。故*芪与之配伍能补气养阴,气血并调。用人参、当归、牛膝益气活血,石斛、麦冬养阴增液,血脉通利,营卫和调,麻木自除。

2.3.4湿热阻滞、卫郁络痹本证见于长期嗜食肥甘,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阻滞中焦气机,久郁化热,湿热相合,流注下焦,浸淫脉络。症见下肢麻木或伴有关节、皮肤灼热疼痛,患肢扪之发热,甚则两足喜踏凉地,苔*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用四妙丸加土茯苓、乌梢蛇、威灵仙、丝瓜络等祛湿通络之品。*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土茯苓性味平和,健脾利湿,可大剂量使用,常用量为45~60g;乌梢蛇甘平无*,能祛风通络,《本草蒙筌》言其:“治诸风皮肤不仁”。诸药合用,湿热消利,络脉畅通,肌肤得养。

2.3.5气滞血瘀、脉络不畅本证见于多种慢性疾病过程中,久病难愈,正气亏虚,邪气入络,阻滞血行,瘀阻脉络而麻木。症见麻木部位固定,肌肤甲错,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苔薄脉涩。治宜行气活血、宣通营卫,用桂枝茯苓丸合四逆散加减。方中桂枝、茯苓、枳实入气分行气止痛,柴胡、丹皮、芍药走血分化瘀通络,气血并调,营卫通利,麻木不作。

3小结

导师认为麻木病位在肌肤,“营卫不和,气血失畅”是其基本病机,尤其重视痰、瘀、热、虚等病理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治疗以调和营卫,畅利经脉为纲,以瘀热、痰热、阴虚、气虚、湿热等证候为目,用清热、化痰、活血、益气、养阴、通络之法分虚实治之,故能奏效。对麻木病例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更清晰的反映出导师治疗麻木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为总结治疗经验提供了帮助。

本文发表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年第10卷第8期,参考文献略。文章由“麗東書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s/1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