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153160.html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文胡楚云/视频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雪红通讯员赵闪

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东关海露大街边,一座“目”字形三进院落清幽沉静,门楣上写着“刘少奇旧居”,旁边灰色的砖墙上悬挂着“八路*渑池兵站旧址”牌子。

“八路*渑池兵站旧址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由三处组成。一处是设在东关海露大街的刘少奇旧居,一处是设在东关海露北街的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一处是设在小寨村的兵站站部。”8月24日,八路*渑池兵站纪念馆工作人员李杰说,“战争年代,兵站站部和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周围全是土崖,土崖下是一排颇具规模的窑洞。险要的地势,使那里成为兵站存放物资、开会和学习的 场所。”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年年初,华北沦陷;年5月,豫东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河南形势严峻。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年11月,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兵监部渑池第三办事处——渑池兵站在渑池县小寨村建立,这是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设在豫西的一个公开机构。此后近两年时间里,渑池兵站到*河边的南村渡口一段,成为八路*太行总部通往延安的交通要道。

“八路*渑池兵站初建时,主要任务是训练干部士兵,一旦豫西沦陷,即为武装斗争做准备。由于抗战形势变化,日寇一时难以西犯,兵站的工作重点也有所改变,主要是中转作战物资、接送保护过往干部、掩护地方*组织召开会议等。”渑池县*史办主任上官丛蓉说。兵站从建立到撤离的近两年时间里,共接待过往干部余人。邓小平、杨尚昆、刘少奇、彭德怀和印度援华医生巴苏华、柯棣华等先后在兵站停留,由兵站护送过境。

年11月,刘少奇赴任中原局书记途中,在渑池兵站停留近两个月。当年12月20日,他在兵站召开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又称渑池会议),会议历时7天,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将下属的五个中心县委改为五个地委。渑池会议在河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刘少奇在渑池起草了《论共产*员的修养》提纲,并利用电台指导中原局的抗战工作,还主动接触一些民主人士和国民*地方*府官员,做*的统战工作。渑池会议之后,他还指导豫西省委在渑池举办了两期*员训练班,并作《中共*史》等报告。在 期*训班上,刘少奇首次宣讲了《论共产*员的修养》。渑池会议和随后的两期*训班,为豫西各级*组织培养了一批 骨干力量,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官丛蓉介绍。

八路*渑池兵站旧址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年12月被三门峡市命名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年4月被三门峡市命名为“三门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6月被河南省命名为“*性*风*纪教育基地”。如今,每年有8万到10万名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到兵站学习参观,为进行*的优良传统教育、*性修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红色运输线上的战士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通讯员赵闪

“在一次运送战略物资的途中,我们遇到了日寇战机的轰炸。一颗炸弹就落在我的车旁,当场把拉物资的驴炸死了。牲口可是老百姓的依靠啊,我们筹集了一些银圆,赔给了驴的主人。又找附近的老乡借骡子马匹,继续把物资送到了前线。”8月24日,三门峡市97岁的老战士严自钧回忆。

据渑池县*史办主任上官丛蓉介绍,严自钧生于年,年6月到渑池兵站运输排当兵,负责为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运送物资。他是这条红色运输线上,如今 在世的见证人。

年春,华北沦陷,日寇在河北、山西等地烧杀抢掠,涂炭生灵。八路*东渡*河和国民**队协同作战,以中条山为屏障与日*激战。由于当时大兵压境的紧张局势和国贫民穷财力困乏的经济条件所限,抗日前线物资严重短缺。年至年,*在渑池县城和*河北侧的关家、新庄等地设立十八集团*兵站(俗称八路*兵站)。当时,八路*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辖26个县,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之一。八路*作战所需的战略物资大都由西安、洛阳用火车经陇海线运到渑池车站,再由兵站安排的民夫、车辆、牲口等运力运往南村渡口,继而运往前线。

“由于八路*的群众基础好,纪律严明,是实实在在抗日救国的*队。所以,当地群众都是自发支前。”严自钧说。

严自钧回忆,最困难的就是从兵站经渑南公路,途经坡头村、段村到南村渡口那段路。道路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上山到顶、下沟至底,弯弯曲曲,往返一趟需要3到4天。他们起早贪黑赶运前方急需的弹药辎重、粮草物资,由于负荷重、道路险,许多民夫、牲口因饥渴劳累病倒在途中,不时有车翻人畜伤亡的事故发生。年年底,严自钧身患热疾不得不离开队伍休养。身体康复后,他又先后参加了白晋战役、晋南战役、解放豫西、淮海战役、青海战役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多个战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如果说太行山脉和太岳山脉的抗日游击区纵横交织成一片叶子,渑池兵站通往垣曲的大路就是一根叶柄。站在叶柄上的战士们,用肩膀托起了抗战到底的希望。

红色土地上业兴民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雪红通讯员段涛

8月24日,记者在渑池城乡走访,聆听渑池兵站的红色故事,品读革命名篇《论共产*员的修养》,感受这片红色土地上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发展热情。

“近年来,渑池县不断组织*员干部、驻地部队官兵以及中小学生到八路*渑池兵站和刘少奇旧居纪念馆学习,重温革命历史,继承红色精神。仅今年上半年,参观学习人数就达到上万人次。”八路*渑池兵站纪念馆工作人员李杰说。

在英雄先烈的革命精神激励下,渑池县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双椒一药”(花椒、辣椒、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产业优势、做实技术支撑,持之以恒带领群众开展脱贫攻坚。

近年来,该县落实“长短结合、交叉覆盖,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产业发展战略,新发展花椒13万亩,带动户贫困户种植花椒亩;发展辣椒5万亩,覆盖户贫困户种植辣椒亩;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户贫困户种植亩。同时,该县建立了“专家联系产业,部门联系乡镇,技术专家联系贫困村、贫困户”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扶贫机制,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形式,有效破解了产业扶贫效益不稳定、贫困户收入不稳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无保障的难题。

在渑池县 的易地搬迁点华辰社区,14个村的户贫困家庭搬出了深山,住上了崭新的楼房。为了解决就业难题,该社区配套建设了“泰业利民箱包厂”扶贫基地。今年52岁的张润勤,去年7月搬到社区,随后就被安排在工厂工作。

“我们加工的箱包,供不应求,目前已有几十个品种,都是来料加工,计件发工资。我每个月不仅有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到患病的家人。”张润勤边说边娴熟地踩踏着缝纫机,“哒哒哒”的机器声唱响了幸福新生活。

编辑:张菁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s/1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