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晨读提升训练之《赤壁赋》

一、课内知识回顾——解释加点词语,最后三行点明特殊句式。

七月既望()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且夫()

倚()歌而和()之苏子愀然()方()其破荆州须臾()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

既白()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不绝()如缕()

徘徊于斗牛之间()渺渺兮予怀()客有吹洞箫者()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默写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一句相对应的曹孟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4.《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5.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6.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7.《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

三、文化常识

1.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同,与《核舟记》中“虞山王毅淑远甫刻”中的“甫”也相同。

三、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每一株中草药都是大自然之子,内敛含蓄,仿佛守护着一个个古老的秘密。看似一株普通的植物,它的四气五味却隐藏着生命的奥秘。普通常见的茎叶花果,妙手配置,熬出一碗药汁,便是痼疾克星。看似娇小柔弱的金银花能粗暴地消灭热*疮痈,多么奇妙的存在!那些穗状花序的一串串紫花,不起眼地开在路边,俗名鼠尾草,中药却称丹参,能活血祛瘀,防血栓。“沉香”是我最喜欢的一味中药名。它具有镇静、麻醉、止痛等作用,让我想起写作,令人解忧去烦,意犹未尽。

它们采摘熬制成汤,做成药丸,从辽阔山野走入摇摇晃晃的身体,抚慰人类,疗愈身心。它们又是慢生活的文化符号,不装腔拿调,不张扬喧嚣。它们不像西药那么热情直率,单刀直入,唯有微火慢熬,才能散发出升降沉浮的药性。

想象古代中医看病,端坐于一排排中草药中间,望闻问切,目光纯净,于病人如春风拂过。拿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一扎,通经脉阻塞,除沉疴痼疾;几味草药喝下,补气血亏虚,增浑身气力……标本同治,驱邪祛病。中医的神奇在于博大精深,也在于简便廉价,于无声中润万物,那是古老东方的智慧,也是一种民族精神。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上文中“沉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他平日里特别喜欢占小便宜,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C.“小”的哲学并非是小器或者吝啬,而且是小巧而精致的艺术境界。

D.自然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小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①。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②。~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18%左右。截至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年,③。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10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93%。

4.请用两个比喻句点赞“新疆棉花”,每句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素材积累——《赤壁赋》适用的写作角度

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豁达乐观是种人生境界”“笑对人生”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范例一: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范例二:苏轼一生坎坷,忠君用世,反遭贬谪,怎不生悲?可贵的是他起落随缘的旷达性格。《赤壁赋》中的“客”之感人生短暂渺小的消极,“主”之对人生理想追求的豁达,仿佛让读者聆听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触景伤怀,由“月明星稀”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可是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不也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了吗?更何况默默无闻的渔樵者、侣鱼虾者,友麋鹿者呢?想自己而今不在朝廷,*治上无所作为,只能飘零江湖,举杯相劝,望浩浩如烟海的宇宙,感受渺渺人生,怎不忧伤愁苦?“客”的态度虽然消极,但很客观地道出了文人士大夫*治失意、生活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和迷惘。苏轼以“江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以“明月”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来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宇宙万物无穷,人生绵延不息。诚然,人生苦短,但生命传递永不枯息,更何况“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大丈夫一生的追求吗?又何羡何怨呢?

范例三:在古往今来的人物中,苏轼可以算是比较“倒霉”的一位: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偏偏被贬到*州做一个徒有虚名的“武官”,不论是新*新*,还是旧*得势,无罪的他总是被越贬越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清风明月,他能“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何等的智慧与人格?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可供我们作为人生的借鉴。

人生路上走,谁人不会经风雨,谁人能够无坎坷。经风雨,学苏子,“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遇坎坷,效苏轼,坦然“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睛”。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一帆风顺者世上几无,在面对不如意或逆境时,苏轼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淡定心志,豁达胸怀;放远目光,开阔胸襟。坚信风雨过后会有彩虹,坚信闯过去前面是个天。待你走过风雨渡过难关后,定会有苏轼一样的感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s/1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