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肾脏病的复杂进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关键因素相互交织,其中最为核心的五大因素,构成了我们防控尿毒症时的核心挑战。对这些因素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延缓肾病恶化至终末阶段的关键策略。以下是这些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的详细解析:

血管紧张素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长期承受着高压负荷,其中肾小球内压的显著升高尤为突出。这种高压环境不仅源于体内多种机制的失衡,而且血管紧张素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异常活跃不仅导致血管强烈收缩,还会进一步推高肾小球内压,从而对肾脏持续施加压迫,促使尿蛋白升高,加速肾病进展。然而,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肾小球内压与尿蛋白水平,为肾病进展装上“刹车”。普利类药物与沙坦类药物正是这一策略的有力武器,尤其适用于无高血钾及双肾动脉狭窄的肾病患者。

与血管紧张素相似,钠也是加剧肾脏负担的重要元凶。在日常饮食中,尤其是食盐的过量摄入,会导致系统性高血压,并直接提升肾小球内压,对肾脏造成双重打击。因此,肾病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钠的摄入量,并通过监测24小时尿钠来评估肾脏所受的压力状态。此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应用有助于促进体内多余钠的排出,从而为肾脏减负。但需注意,部分利尿剂虽具排钠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肾毒性问题,需谨慎使用。

血压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肾性高血压,都是肾脏健康的潜在威胁。它们通过加剧肾小动脉硬化,使肾脏长期处于“三高”状态,从而加速肾病进程。更为严重的是,高血压可能触发急性肾衰竭,导致血肌酐水平急剧上升。因此,控制血压成为肾病管理的重中之重。普利/沙坦类药物作为首选降压药,往往能发挥显著作用;若单一药物效果不佳,可联合其他药物进行强化治疗。对于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肾病患者,洛尔类药物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选择。

炎症

慢性肾脏病常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失衡,进而触发一种独特的无菌性免疫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与普通因感染或创伤引发的炎症有所不同,其成因错综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感染、营养过剩、肾毒性物质暴露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为了减轻炎症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临床常采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在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效果。此外,各类脏器疾病最终都可能走向纤维化这一共同结局。在肾脏中,纤维化表现为固有细胞被纤维细胞所替代,这些多余的纤维细胞不仅对肾脏功能无益,反而会加剧肾脏的自我损伤,仿佛启动了一个无法自控的“自毁程序”。一旦这一程序被激活,即便消除了尿蛋白、免疫复合物等有害因素,肾脏的损伤仍将持续。

目前,针对纤维化的有效治疗药物选择有限,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在肾病管理中,早期干预和积极抗纤维化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普利/沙坦类药物、列净类药物以及某些中药如川芎、丹参、商陆等,都显示出一定的抗纤维化潜力,值得在肾病治疗中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s/1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