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思南4农民致富种植篇
茶叶:小小绿叶芽,开启致富路 生态茶是思南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区是全省首批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目前有茶园3.2万亩、茶叶加工厂9座,园区年产干茶吨;入驻企业13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其中 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合作社1家,参合农户户。 自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3.6亿元将园区改造升级为4A级的农旅一体化景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集观光、休闲、体验、康养、科普等于一体的“山地运动旅游乐园”。 园区将于年底初步建成,届时总面积将达60平方公里,涉及张家寨、鹦鹉溪、许家坝、宽坪4个乡镇的19个行*村,年游客接待量可突破50万人次,可解决多人就业,带动附近4个乡镇近1.2万贫困群众脱贫。 清明节前后,思南县十余万亩春茶陆续进入采摘期,各茶企纷纷组织工人抢采早春茶。在一片茶叶基地里,漫山遍野的茶树里站满了采茶工人,他们或手托茶盘或腰挎竹篓,一双双巧手在茶树上飞舞,熟练地采摘茶青。 在太和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的茶基地,今年85岁的赵国凤老人告诉记者,她身体还不错,闲不住的她已经在此采了三年茶叶,一天近百元的收入让她很知足。思南梵众白茶公司拥有万余亩白茶基地,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偏高,茶园长势好,发芽多,目前孙家坝基地每天都有0多人采摘茶青。茶农张井英告诉记者,她一天可以采6、7斤茶叶,有多元的收入。 青杠坡镇通过春晖行动+招商引资,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基地”的运行模式,打造集科技种植、农业休闲和观光旅游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思南县四野屯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茶园多亩,并成立了茶叶加工厂。年正式投产,当年产茶10吨、产值万元。其产品销售到广东、浙江、上海、贵阳、遵义、铜仁等省内外各地。 经过几年的发展,积极利用产业带动茶农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茶园管护、技术培训等方式直接带动贫困户户人,户均增收元。 “拿着这些钱,孩子的上学费用就有了着落……”四野屯村的贫困户安显贵一边数着手里的现金一边说道。 万亩花椒:绘就致富康庄大道 走进思南县合朋溪镇、文家店镇,随处都可以看见山上的村民正在打理一株株花椒树苗。据合朋溪村民说:“去年的花椒以订单形式被公司全部收购,每亩花椒除去支出,还有多元收益,比种传统作物强多了,今年我们正在继续扩大种植,相信这是一条很不错的致富路子。 据介绍,年该县完成花椒种植1.3万亩,辐射带动贫困户多户余人就业。该县花椒实现“三大创新”和“三大统一”有力保障花椒产业的顺利实施和扎实推进。“三大创新”即:1、医院。以服务“椒农”为宗旨,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业务合作,针对花椒生长全过程所需的农药、肥料进行检测,确保生产绿色无公害的成品,对全县青花椒绿色产业提供科研保障。2、建立花椒技术服务驻地工作站。在全县实现技术统筹的基础上聘请重庆跃丰农资有限公司为全县青花椒提供技术服务。在种植面积达亩以上的乡镇设置片区技术定点服务工作站,目前建立许家坝、大坝场等15个技术服务站。3、设立花椒产业协会。在县内成立花椒产业协会,乡镇成立分会,形成“总会带分会、分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社员”模式推进花椒产业发展,形成人人参与产业发展的格局。 “三大统一”即:1、统一花椒种苗源头和价格。依据县内招商引资合同,全县所有新建基地的苗木实行单一来源采购,确保品种纯正。同时在许家坝镇建立一个营养杯苗培育场,计划在全县范围内规划建设6个种苗基地,使资源相对集中,形成有机的市场竟争合力。2、统一花椒种植技术。要求被聘请公司实行定点坐班式服务,夯实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花椒的种植理念。对花椒除草、防虫整形修枝、施肥等,进行手把手传教,确保当地种植农户掌握种植技巧。3、统一农资进货渠道。联合公司采取订单形式进行统购统销,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减少多次层层经销过程,减轻农资费用,确保来源真实,成品有效。 油茶套种丹参:以短养长促农增收 为了“念好山字经”,打好山地特色牌,鹦鹉溪镇沙溪坝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亩的油茶基地里套种0亩中药材丹参,通过以短养长,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鹦鹉溪镇沙溪坝村利用交通条件便利、土地集中连片、海拔适中等地理优势,在县林业部门的帮助下,引进贵州一航生态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今年年初发展了亩油茶。现在又通过以短养长,投资万元在油茶基地里套种0亩丹参。目前,产业覆盖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21户84人。 贵州一航生态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福安介绍说:“因为油茶的生长周期非常长,后期管护成本非常高。所以公司决定实施以短养长,在林下套种0亩丹参,预计在今年年底就可以回收中药材,回收产值可以达到多万。” 李万奎是沙溪坝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年轻时在外务工,如今年龄大了只能靠在家种菜喂猪来维持家用,现在村里建起了油茶基地,他便在基地打工,每月都有元左右的务工工资,比起外出务工也算是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了。 油茶丰产后,所有产业归村集体所有,公司负责收购油茶果,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按照纯收入的“”进行分红。中药材产业发展前三年按照投入资金的5%与村集体分红,逐年递增至8%。 截至目前,鹦鹉溪镇种植茶叶.64亩,经果林亩,经济作物亩。形成了村村有产业、组组有产业园、户户发展产业有奔头的产业发展大格局,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甜大蒜:小坛子酿出家乡味 一棵大蒜能干什么?也许谁也想不到,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就靠栽种它最终弄出了名堂,而今已成功实现由穷山旮旯向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美丽蝶变,成为率先实现小康的美丽乡村、现代新农村样板。 昔日青杠坝,的确有几分寒酸。因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多地少、土壤贫瘠、水源困难,十多年前,几乎家家户户缺粮,每年到三四月就青*不接,村民经常用青菜腌制成酸菜后拌红苕填饱肚子,苞谷还未成熟就成了主粮。迫于生计,不少村民只能去挖煤,过着艰苦的日子。 水路不通走旱路。自年以来,不等不靠的青杠坝人,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发展大蒜产业,每年保持在亩以上,不仅各家各户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里还通过成立协会“卖服务”壮实了集体经济。 青杠坝在大蒜上“吃香”,缘自“思南甜大蒜”这张老品牌。据资料载,大蒜秦汉时便从西域传入中国。由于既极度辛辣又香气浓郁,人们除了将其当炒菜的佐料,也常有人喜欢整瓣整瓣的生吃。在思南山城,几乎每家早餐店,桌上均用土碗盛放着大蒜,特别是一些羊肉粉、牛肉粉店,更是将其当作招客之物。 不知何时起,偏爱美食的思南人竟将大蒜“吃”出新花样,他们将其腌制在土坛子里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端上桌时,直接就成为一个伴饭的菜了,且因酸甜可口,老少皆喜欢。 风味小吃,产业大观。伴随旅游业的风生水起,倾力打造特色旅游商品的思南,“甜大蒜”不再深藏于小小土坛子那个封闭而狭小的天地,它逐渐跳出山门开始火热遵义、贵阳、重庆、湖南等国内多地的食品市场。 思南亿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就是思南甜大蒜出山的主推手。该公司生产车间,密密麻麻地放置着一只只巨型土坛子,每一只都连着一个生产基地,目前,除涉及思南本县外,还拓展到都匀、湄潭、印江、遵义、余庆等,大蒜种植总面积达亩。车间连着基地,基地呈现效益。而今,该公司年产值近万元,带动了县内15个乡镇户群众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小小蒜瓣让一个企业“吃香”,更让一个穷山旮旯“争气”。探索“公司+村+农户”的路子,青杠坝村依托亿农这个“靠山”,在亩旱地上种出0多人的致富希望,不仅在县内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而且一跃而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模范村。 XGD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s/2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宁县丹参为农户带来好收益
- 下一篇文章: 每天用丹参泡水喝通血管用权健银荷片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