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晚,大型国宝探秘类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3套正式开播。这档节目集结我国9家重量级博物馆27件珍贵馆藏,采用前世今生的方式进行演绎。《国家宝藏》中,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前世,而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当下,用小品讲故事的形式串联,穿越古今,串起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期节目中, 件登场的文物是前不久刚在北京轰动展出的《千里江山图》,通过节目“今生”部分的讲述,观众们感知古人在书画上附着的静谧、沉稳,最上等的阿胶、绿松石、孔雀石、千年的贝母化石,数百小时的沉淀、过滤,以时空心血凝结为极其 的颜料,加上五遍叠加画稿,才有了青绿山水这般层次分明与璀璨夺目。

为何青绿山水画可以千年不褪色?至此,人们才知是因为采用的颜料均为天然成分。最上等的阿胶,不仅是滋补佳品,也被古人磨成粉成为作画颜料。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解密阿胶的前世今生~

东阿阿胶的前世

阿胶,本经上品,出东阿,故名阿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阿胶作为一剂滋阴润燥、补血益气的良药,承载了千年中医文化的精髓,历来备受医家重视,汉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贡品,被誉为”圣药“。《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可滋补强壮身体的“上品”,“阿胶,味甘平……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魏晋时期阿胶的药用价值逐步被人们认识

南朝梁陶弘景在其著作《本草经集注》中记述道: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沙,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

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初至东阿时,骨瘦如柴。后因常食阿胶受益匪浅,气色大有起色,于是作《飞龙篇》:“授我仙药,神阜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曹植诗中所指的仙药,就是东阿阿胶。

隋唐时期阿胶的药用价值进一步被人们发掘

阿胶的调补滋养、补血益气功效逐步被发掘出来。《全唐诗·宫词补遗》描写杨贵妃暗服阿胶:“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宋元时期阿胶的滋补作用越发被广泛重视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修书一封,劝母服阿胶:“慈母年高……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

白朴的《秋叶梧桐雨》中,有“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差,杏花春甫带笑看。润了肯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的说法,是阿胶在元朝养生驻颜的真实写照。

明清时期阿胶的认识和应用更加普及

众多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从不同角度诠释和弘扬了阿胶的价值和与阿胶有关的历史文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有36处提及东阿阿胶,对阿胶效用及其推崇。

明代何良俊在《思生》中写道“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和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

清成丰年间,懿贵妃(即慈禧)怀胎患血症久治不愈,咸丰十分着急,遍寻天下名医仍无良策, 户部侍郎推荐服用阿胶,病愈后喜得龙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慈禧派四品官监制阿胶,专门进贡皇庭。曾国藩也在家书中将阿胶视为滋补珍品。

东阿阿胶的今生

如今,传承千年的阿胶焕发了新的活力,大量的阿胶药膳方成为人们食疗佳方。阿胶在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延年益寿、美容养颜等方面的功效也被陆续发掘。

作为阿胶行业最杰出的代表,东阿阿胶始终秉承着“寿人济世”的历史使命,肩负着传承“滋补国宝”的重任,实施文化体验营销与价值回归工程,整理阿胶方剂,恢复“九朝贡胶”炼制技艺,坚持用品质为品牌夯实基础、用文化为品牌注入灵*、用创新为品牌激发活力,为中医药文化的崛起贡献力量!

点击观看东阿阿胶《匠心承一脉》央视高清大片

赞赏

长按







































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中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zp/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