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科普带你解锁新会陈皮的历史文化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金”,作为广东三宝之一的新会陈皮,凭借其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深入人心。众所周知,新会陈皮陈久者良,经过历史沉淀的新会陈皮,越发陈香,这样的新会陈皮,其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远古时代——凤凰遗珠 相传在几千年前,一对靓丽的凤凰领命将二颗宝贵的茶枝柑种子带到仙界栽种。在经过一片名为新会的土壤时,猛然被眼下的美丽风景所吸引住,一条蜿蜒曲折的水路绕着青山绿水延伸,余晖从云间倾泄到水面上,河面如同布满从天而降的宝石。山在夕照下很是柔和,如同迷醉的仙女。 这对凤凰彻底沉醉于此美丽风景中,居然遗忘了自己身负重任反倒在湖边的山顶玩耍起来。夜幕降临之时,凤凰才想到有任务在身,匆匆忙忙飞回仙界,却把二颗宝贵的茶枝柑种子落在了山上。令凤凰为之入迷的那一片海域就是闻名的银洲湖。在新会这片如梦幻仙境般富饶土壤的创造下,加上银洲湖上等水质的滋润,二颗茶枝柑种子健康成长。当地的老百姓心怀感恩老天爷恩惠的同时,发觉枝柑的柑皮晒制后具备浓厚的香味,而且有健脾养胃,去湿气止咳化痰的功效。在上百年前便逐渐大范围栽种新会柑,新会陈皮自此开始相传。 东汉时期——陈皮半夏汤 “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中曾提到橘皮入药,有润肺、止咳、化痰、健脾、顺气、止渴的药效。 张仲景的陈皮半夏汤就用到广陈皮(主要为新会陈皮),其中以新会陈皮为上品。 北宋时期——陈皮酒 相传宋朝天圣元年,范仲淹在东台西溪任盐仓监官。时值范母体弱多病,但生性怪癖厌服汤药。侍母至孝的范公一筹莫展,忧心忡忡。为寻求不服汤药而能治病的良方,他八方求医。 一日,当地一名医给范公一良方:用糯米配以中药,制成药酒饮用,可治老太太的病。范母饮用后果见奇效。天圣二年冬,雪连旬,修堤民夫多病不起,范公也令人配制此酒给民夫服用,民夫饮用不久均病愈。当时东台民间甚是缺医少药,特别是妇女产后体弱多病,范公见此,便请名医和酒师研制医治病民之药酒。 其酒选用麻筋糯米为原料,配以陈皮、*芪、*参、当归、肉桂、丹参、红花、木瓜等16种滋补药物,采用淋饭法酿成,具有补气养血、益肝强肾、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理气开胃、壮筋健体之功效。此酒酿制后用瓮贮藏,取名“陈醅酒”,因谐音且又含陈皮,称之为“陈皮酒”,从此便流传民间。 南宋时期——*夫人巧治太后乳疾 宋理宗年间,*广汉的夫人米氏知书达理、通晓医术,应诏侍杨太后前后四年。这期间杨太后得了乳疾,御医们都束手无策。 *广汉采用了在新会一些特定地方栽培的一种柑橘(如今的新会大红柑),以特制之法制成了药材陈皮。他将这种陈皮交给夫人米氏为杨太后医治,慢慢地治愈了杨太后的乳疾。 当杨太后问及这种药材的来历时,米氏以她老公的姓名“广汉”中取“广”字作为这种药材的姓名,称“广陈皮”,以区别于别的地方的橘陈皮。自此,新会陈皮开始被称为“广陈皮”(此前称橘陈皮)。 清朝道光年间——罗天池巧制柑普茶 罗天池,新会棠下人士,道光六年进士,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道光廿七年(年),罗天池辞官回乡,带回许多普洱茶。回乡的当年秋天,罗天池不慎染上感冒,当时正在书房品茗。妻子忙用陈皮煮水给他服用,他误以为妻子煮水给他泡茶,于是把陈皮汤倒入壶中。这才发现是镇咳、化痰的陈皮汤,心想倒掉可惜,就啜了一口,顿觉香味直透鼻孔,两颊生香。喝了几杯,便觉得咽喉舒畅,咳痰少了。 第二天,罗天池又叫妻子煮陈皮水给他泡普洱茶。连服两天,感冒好转,心情舒畅。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欢加上陈皮一起冲泡。当隔壁的族弟给罗天池送来自己种的柑桔时,萌发了将两者相结合之想法。他把柑皮撕开三瓣,放置普洱茶叶,然后再将其包起来,此法虽易装茶叶,但茶叶也易散落。于是,罗天池便继续改良其做法,后来便有了当今的柑普茶,取其干果,挖取果肉,置入茶叶,再封其挖口,晒干即可。 清朝光绪年间——成为朝廷贡品 清朝时期,宫廷御膳常常用到广陈皮,慈禧太后更是指定新会陈皮为贡品。 年前后,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此时新会陈皮与新会葵扇名声远播,并称“二绝”。 岁月流转,历久弥香!新会陈皮,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既可入方和百药,又能入膳调百味,其药食同源的珍贵价值,值得我们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zp/11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酸了厦门大学开潜水选修课,考完证后全球
- 下一篇文章: 高血压常吃此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