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论治胸痹心痛学术思想撷
杨国栋主任医师 甘肃省医院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引起社会和民众的高度重视。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下称恩师张老)临床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独具的宽胸通痹、活血化瘀、散血止痛等治法在胸痹心痛病治疗中的显著作用和特色优势。 现将恩师张老临床论治胸痹心痛学术思想经验概括总结如下,敬请同仁斧正。 一、中医药对胸痹的认识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的名称,归纳病机为“阳微阴弦”,临床治疗以温通散寒为要,其应用方药有瓜蒌薤白白酒汤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张老博极医源,勤求古训,师古不泥,独辟蹊径,依病证的临床特点辨析认为,胸痹心痛病因病机虽较复杂,但综合分析其主要病症、舌脉表现,应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较为密切。 1、病因 (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遏制阳气,使得血行不畅,发为本病。 (2)饮食失调: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者嗜烟嗜酒,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调,聚湿生痰,上犯心胸,阻遏心阳,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本病。 (3)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郁怒伤肝,肝气瘀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和痰阻均可使血行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失运,气血化生无源,心脉失养而胸痹;或者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煦阳不振,阴寒内侵,血行不畅而发为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肾阴亏虚,则不能润养五脏,心脉失于温养而发为胸痹。 2.病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心、肝、脾、肾、肺气血阴阳不足,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痹阻心脉,不通则痛。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心痛彻背。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 二、临床辨证施治 1.心血瘀阻证 (1)证候: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致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剧。舌质紫暗,有淤斑,苔薄,脉弦涩。 (2)治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3)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4)方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枳壳、牛膝、当归、生地等。 2.气滞心胸证 (1)证候:肝失疏泄,气机瘀滞,心脉不合致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治则: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3)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方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等。 3.痰浊闭阻证 (1)证候: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致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2)治则: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3)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方药: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4.寒凝心脉证 (1)证候: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见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骤冷或突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温,冷汗不出,胸闷气短、心悸、脸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2)治则: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3)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4)方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甘草、枳实、厚朴等。 5.气阴两虚证 (1)证候: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致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2)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3)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4)方药:人参、*芪、麦冬、五味子、丹参、当归、玉竹等。 6.心肾阴虚证 (1)证候: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致心疼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2)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3)主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4)方药:生地、玄参、麦冬、人参、茯苓、炙甘草、柏子仁、五味子、远志、酸枣仁、丹参、当归、白芍、阿胶等。 7.心肾阳虚证 (1)证候: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致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而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冷,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2)治则: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3)主方:参附汤和右归饮加减。 (4)方药: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山茱萸、熟地、仙灵脾、补骨脂等。 三、临床辨治经验案例患者:徐xx,女,69岁,退休教师;首诊:-04-11日,发病节气:清明之后 主诉:阵发性胸闷、胸痛、憋喘约10余年,加重伴心前区疼痛1天余。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春季阵发性胸闷、胸痛、憋喘、气短,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曾住院予扩冠等对症治疗(药物不详),近年来患者时有胸闷、胸痛、憋喘、气短,服速效救心丸、丹参片休息后可缓解;1天前患者心前区出现烧灼感,伴胸闷痛、夜眠差;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就诊。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压低;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告知病情需住院观察治疗,病人因多年来反复住院治疗等客观原因不想住院,要求带中药回家休息治疗。现症见:心前区及肩背部疼痛,伴胸闷、胸痛、憋气,心慌气短,头晕恶心,睡眠差,多梦易醒,疲乏无力;余无不适。T36.5℃,P76次/分,R18次/分,BP/88mmHg,神清,精神可,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余(一),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6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脐上有压痛,余(一)。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目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尿蛋白(+),尿素氮8.3mmol/L,CO2结合力20mmol/L。 舌体适中,舌淡紫、质暗红,苔薄白、中后白*相兼,舌下脉络瘀曲怒胀,脉细数。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病 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急性冠脉综合征。 证属:气滞痰阻血瘀证 治法:宽胸通痹,化瘀通络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瓜蒌30g,薤白12g,降香10g,丹参30g,三七粉3g(冲),*芪30g,麦冬10g,桂枝6g,生山楂15g,炒酸枣仁15g,鹿衔草15g,川芎12g,赤芍12g。7剂,水煎服。1日1剂水煎ml分早晚2次餐后温服。 复诊:,4,22患者服上药后觉心前区疼痛明显减轻,但时有胸闷、活动后加重,乏力,头晕,纳食尚可,睡眠较前好转。舌淡紫、质暗红,苔薄白,舌下脉络瘀曲,脉细数。效不更方,嘱原方续服7剂。 处方:瓜蒌30g,薤白15g,降香10g,丹参30g,三七粉3g(冲),*芪30g,麦冬10g,桂枝6g,生山楂30g,炒酸枣仁15g,鹿衔草15g,川芎12g,赤芍15g。7剂,水煎服。日1剂水煎ml分早晚2次餐后温服。 三诊:.5.10患者主诉服原方7剂后诸症显著消除,精神及体力增加,无明显不适;五一长假期间,随家人去麦积山景区游玩,途中自觉劳累、疲倦,胸闷、弊喘、心慌、气短不适,出汗较多,余无不适。即联系景区急救室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大致正常;静卧休息缓解后返回,医院采血化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尿蛋白(±),血中尿素氮7.2mmol/L,CO2结合力20mmol/L。舌淡、质红,苔薄白,脉细数。从实验室化验回报药效显著,异常指标基本趋于正常,舌脉转归向好。嘱续服原方5剂,适度活动,后于6月初自行将原方从大药房取7剂饮片粉碎成面,每次5g冲服,1日3次,观察疗养,亦未再犯。 四诊:.9.13主诉:近二年来中药散剂冲服,病情稳定;三天前因不慎外感,觉头痛、胸闷、气短、胸痛不适、疲乏、眠差,口服家中三九感冒颗粒后,外感头痛略缓解,但胸闷、气短、疲乏、睡眠差等未改善,今来门诊求治。 查:BP/90mmHg,舌淡紫、质暗红,苔薄白、中后白*相兼,舌下脉络瘀曲怒胀,脉细数;与三诊方证相同,故予原方守服。 处方:瓜蒌30g,薤白15g,降香10g,丹参30g,三七粉3g(冲),*芪30g,麦冬10g,桂枝6g,生山楂30g,炒酸枣仁15g,鹿衔草15g,川芎12g,赤芍15g。7剂,水煎服。日1剂,水煎ml分早、中、晚3次餐后温服。 五诊:.11.26四诊服药后收效显著,因9月下旬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10月初全区紧急封控,居家隔离,门诊关停,此间曾间断自行口服家中丹参片约一周,每次3片,1日2次;且病情平稳亦未再犯或加重。患者今来要求中药调理。查:BP/90mmHg,舌淡紫、苔薄白,舌下脉络瘀曲,脉细数。予恩师宽胸通痹汤5剂粉碎冲服。 四、临床经验心悟 1、诊治体会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较久,久病必瘀,耗气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滞涩络阻症状逐渐加重,导致胸部闷痛不适。初步治疗以益气通络为主,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心肌损伤为宜。第二步以治本为主,用宽胸通痹,益气养阴药物来改善患者心脑血管的基础,以达到长期改善症状的目的。 方药采用恩师张老独创的“宽胸通痹汤”,方药组成:瓜蒌20g,薤白12g,降香10g,丹参18~30g,三七3g(冲),*芪30g,麦冬10g,桂枝6g,生山楂15~30g,炒酸枣仁15g,鹿衔草15~30g,川芎10g,赤芍10~20g。 方义解析:方中瓜蒌、薤白宽胸行气,化痰散结,以祛痰浊之闭阻;降香、*芪、益气补虚,行气止痛;丹参、三七、生山楂、川芎、赤芍、鹿衔草活血化瘀,理气散血,祛瘀清*,通脉宣痹;且方药均属性平温和之品,具有活血而不伤血的特点,久服可避其弊端;炒酸枣仁、麦冬养心之阴血,宁心安神;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全方共奏宽胸通脉,痰瘀消散,宣痹祛寒,*清络畅,痛止正复之效。 临证加减:胸闷属气滞者,可加檀香、枳壳;痰湿重苔厚腻者,加半夏、厚朴、陈皮;偏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并重用桂枝;浮肿较显著者加茯苓;眠差者加首乌藤、五味子;血瘀而胸前区刺痛者,再加 、桃仁、红花;肝肾不足者加杜仲、桑寄生。 按:胸痹之证临床常见,治胸痹之方亦多。古有张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诸方,后有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近有丹参滴丸、冠心1号等方药。若辨证准确,用之均有良效,前人多有报道;虽古训经验可取,但随时代更替,科技进步,患者体质差异,疾病的发生演变也有诸多变化,如何做到师古不泥,屡有创新,效显药灵,救治及时。 恩师张老指出:中医“胸痹”“心痛”属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范畴,其核心病理是血脉瘀滞,如《灵枢·经脉》指出:“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肩背胛间痛,两臂内痛。”《肘后方》说:“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不即治之,数日害人。”恩师博极医源,熟读经典,论治有据,给我们临床观察指明了方向,经观察发现胸痹或心痛病人中以胸阳不振,痰阻浊闭,阴乘阳位及心脉瘀阻病人较多。且这二者多相互并见,只是偏盛不同而已。 故综合古今论述及挖掘恩师的经验,结合临床体会,运用恩师张老独创的“宽胸通痹汤”治疗胸痹心痛病,疗效显著。临床凡病机属痰浊闭阻、心脉不通者,余以此方加减,甚为得心应手。另外,凡胸痹心痛者,均有生活、工作、环境、节气等外因和身体变化因素的作用;其发生发展有由轻到重的病理转归过程。因此,胸痹心痛病急诊时应迅速宽胸通痹止痛,医患沟通,宜应守法守方常服,才能祛除病根,达彻底治愈之期。故制方择药多依患者体质裁定,紧抓病机,师古不泥,删繁就简,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宽胸通痹,力图速效,并求远期疗效。故恩师依家传之规,循经求训,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制方择药,筛选其性较中和,且加入益气养阴、养血活血、行血散血、化瘀止痛之品,以防偏颇导致弊端,这是恩师临床处方用药获效的宝贵经验和特色优势。 2、恩师制方心悟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幼承庭训,承续家传,青年时期就悬壶陕南,救死扶伤,秉赋祖父及父亲的案傍带教,自己的刻苦钻研和不断的深造提高,德技俱增,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脱颖而出,大医精诚,为人谦逊,仁善济世,妙手回春,屡有创新,成果累累,是国内首届最年轻的国医大师。恩师在中医诊治内科、温病、脑病等急危重症方面很有建树。 “宽胸通痹汤”救治胸痹心痛症,经临床众多病人验证,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化裁合理,用之皆可收到显著疗效。恩师临床带教宽严相济,教弟子要慈悲善济,治病求本,熟练掌握病症涉及的经典论说、病因病机。 对胸痹的诊治他指出:“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 后世医家在临床诊疗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认为: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治疗,失笑散具有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恩师张老指出:中医“胸痹”“心痛”属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的范畴,其核心病理是血脉瘀滞,瘀*交夹;《灵枢·经脉》指出:“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肩背胛间痛,两臂内痛。” 恩师认为:胸阳不足是胸痹产生的病理学基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论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如,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因此胸痹心痛者,因其阴弦故也。”故将胸痹心痛辨治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虚,下焦阴气盛,注重“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是指上焦阳气虚,胸阳萎靡,“责其极虚也”。“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热,水饮停聚(瘀*交夹),上泛心中而导致胸痹心痛。阐释了胸痹的主症及特性。“胸痹之病,喘气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合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可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肘后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闷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不即治之,数日害人。” 恩师把先圣经典著作对“胸痹、心痛”的论述研究分析后,将发病机理、辨证论治理法梳理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虚,下焦阴气盛,乃本虚标实之证。在临床辨治,依其脉症,融家传之学,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独创了优于古圣仲景“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九首方药之“宽胸通痹汤”,旨在宽胸温阳通痹,化瘀散血止痛之效,充分体现恩师对胸痹心痛辨证施治的特色优势。 循其经典论治胸痹心痛诸法者,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治为主。纵观恩师张老“宽胸通痹汤”治胸痹心痛则具有独特优势,针对病机贴切,尤其是恩师在活血化瘀时注重养血、营血、行血而不伤血之效,恩师指出血管是行血排*祛瘀的通道。临症重用活血化瘀丹参、山楂等药;恩师指出:丹参味苦寒、性微温,药力平和,化瘀不伤正,具有凉血解*、消肿止痛、排脓生肌等功效;临床擅长使用丹参具有破解因血瘀蕴结所致“*瘀交夹”之弊,是恩师药到病除的经验机宜,素有“张丹参”之美誉。宽胸通痹汤组方中丹参配山楂,活血化瘀消脂,健脾益胃通络;丹参配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丹参配川芎,理气活血,清*止痛;丹参配桂枝,行血通阳;丹参配三七,化瘀散血定痛;丹参配鹿衔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止血;丹参配赤芍,破积化滞祛*;丹参配*芪,益气可救急;丹参配瓜蒌,清热化痰,清*宣痹;丹参配薤白,宽胸通阳,行气导滞;丹参配麦冬以固气阴;丹参配酸枣仁,宁心安神,敛汗生津。全方配伍共奏宽胸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消脂,清*导滞宁心,散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恩师认为中医药自羲神轩岐奠基凿源以来,呵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数千年,陕南、陇东南为华夏药乡,自古名医辈出,杏林春暖,医海史话勾玄,经典著述丰硕,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解*,祛瘟抗邪,救死扶伤,功勋卓越。病有病性,医有百方,然而,恩师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通过研究经典著述,荟萃精要,总结分析了家学及临证病案经验,独具匠心,去粗取精,立法有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疾病有因,痹阻血脉,本虚标实,无非就是辨其病性;胸痹心痛病人中存在者胸阳不振,痰阻浊闭,*瘀交夹,阴乘阳位及心脉瘀阻的病症较多。恩师针对病机大胆创新,立宽胸通阳宣痹之法,创活血化瘀散血止痛之方,活人无数,功勋卓著,堪称典范。 恩师认为,中医要突出对胸痹心痛等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和临床疗效,首先要能 解决患者的病痛,在提高疗效上下功夫。针对胸痹心痛病邪,行宽胸益气,活血通阳,清*化瘀,通络宣痹,散血止痛之法,借鉴先贤活血化瘀之训戒,结合家传经验应用,独辟蹊径,化裁创制成名之方“宽胸通痹汤”治疗胸痹心痛,与经典著述方药相比,具有紧抓病机,宽胸益气,活血通阳,清*化瘀,通络宣痹,散血止痛之功效;急救便捷,时效性强,药灵效验,神思方运,高屋建瓴,组方奇妙,精诚所至,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医者仁心,活学活用,古为今用,宽胸通痹而获痹邪祛、*瘀清,阻滞通、正气复、脉络畅、闷痛止,疗效显著,效显病愈之特色优势。完美体现了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仁心普救苍生之善德,济世祛病医术之精妙。 以上是晚学应用恩师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难免,诚望众师兄师姐、弟妹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zp/12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家药品抽检年报中药部分
- 下一篇文章: 如何用蜂皇胎联合调理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