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多亦可致ldquo燥rdquo
1 经常有懂一些中医知识的患者,在就医时会把症状和“证”简单地划上等号,比如有乏力,腰酸,性功能差等就认为是“虚”;有咽喉痛,口腔溃疡,口疮,便秘等就认为是“火”,等等。这种简单的划等号,依然是把疾病表现当作本质,并非是中医辨证思维的体现。真正的辨证,是要抛弃所有的成见,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得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中医,必须具备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从纷乱的复杂的症状中找到疾病的本源。 我们来看一个病例。 郑某男63岁年1月29日初诊 主诉:手指末端、足底皮肤皲裂数年 目前症状:无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听力下降,胃纳可,时有口干苦,时有泛酸,大便调,时有头晕头胀心悸,头汗多,夜寐安,略有乏力感,畏寒,尿频,心烦焦虑,形体略胖,舌胖有齿痕苔薄白略腻,脉弦滑。 很多人一看到皮肤皲裂, 反应就是这是“燥证”,然后想当然用“滋润”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非常错误的。虽然该患者的表现是皮肤皲裂,但是,我们可以从舌胖苔腻上可以发现,患者的内环境并不缺水,所以,该患者的皮肤皲裂可以排除津液或阴血亏少而导致的“燥”。既然水不少,那还有什么原因可以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呢?那就要考虑人体水的循环输送环节出了问题。 2 《*帝内经·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意思是说,身体皮肤的滋润有弹性,取决于人体卫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又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又告诉我们,人体内的津液要蒸腾气化,起到润泽全身的作用,还需要膀胱能正常发挥排水利水的作用,如果膀胱功能失常,则水在体内就无法正常循环输送,从而造成细胞组织缺水的问题。《伤寒论》里所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也就是因为寒邪侵袭膀胱,致膀胱气化排水功能失常,从而导致水的循环故障,这时身体细胞由于得不到水的滋润,反馈到大脑,故而发出渴欲饮水的信号,但由于身体内的真实状况并不缺水,多余水又不能通过膀胱及时排出体外,所以又会出现水入则吐的情况。 回看患者的症状,口干尿频,舌胖苔腻,这不就是“水逆”的轻症版嘛(膀胱功能失常,可以表现为小便不畅、淋沥不尽,也可以表现为小便频数,小便急迫),这给我们前面判断患者存在水液循环障碍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头汗多说明了什么?我多次提过,阳加于阴为汗,多汗这个症状,往往是体内水多的反映。该患者头汗多,更是侧面证实了膀胱失职,水饮停聚于内,由于头为诸阳之会,阳气蒸腾水液而导致了头汗多这一症状。 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患者的皲裂的根源在于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循环障碍。考虑患者略胖,“肥人多痰湿”,脉中带滑,故还存在“痰”的因素,由于“痰”阻于经络血管,致血液粘度增高,流速变慢,大脑和心脏缺血缺氧,故有头晕头胀心悸,听力下降等症,血流受阻,无疑使得由于水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缺水状况雪上加霜,患者皲裂主要发生在四肢末端,也是因为这些部位离心脏最远,受血液循环不畅的影响 。还有,患者虽然体壮,脉象也弦滑有力,但却怕冷,这也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肢体和体表供血少,热量不足所致。 ,患者有心烦焦虑,结合脉弦,考虑还有一定的肝气郁滞。 3 综上,诊断为水饮内停,气郁痰阻证,治疗以五苓散为君,化痰活血为臣,佐以四逆散(疏肝行气)。 处方: 泽泻18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炒白术12克,通草5克,滑石15克,柴胡9克,赤芍9克,枳壳9克,丹参15克,石菖蒲9克,胆南星6克,丝瓜络9克。7剂 五苓散(去桂枝,加通草、滑石,这是我常用的变方)通利膀胱,恢复人体水液在体内的正常循环代谢;丹参、胆南星(《本草逢原》: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丝瓜络(《本草纲目》:通人脉络脏腑)、石菖蒲,化痰活血,以改善血循,促进水液能顺利到达肢体末端,滋润皮肤并促进皲裂修复(其中石菖蒲还具有开窍功能,有利于患者改善听力);四逆散疏肝行气,以辅助气血水液的循环。 年2月5日二诊,患者手足皲裂已大减,头晕心悸缓解,偶有口干,余无殊,舌胖苔白腻,脉弦滑。效不更方,仍守方治疗。期间手足皲裂有反复,直至年5月21日,患者 一次就诊,诉手足皲裂未再作遂停药。期间患者证型未有改变,因此处方主要思路也一直没有改变。《温病条辨》有言:“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内伤之病往往病程日久,缠绵难愈,故治疗不可急于求功,妄用猛药,而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守得住方,耐得住性,坚持不懈,以收全功。 精诚堂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zp/123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女性由内而外的美,从吃三七开始
- 下一篇文章: 解密丹红注射液原药材质量控制优选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