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闻传播的日渐快速和广泛,农产品滞销的新闻便不绝于耳,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些新闻并没有引起那些在农村从事经营农业的人的足够重视,于是导致发生在农村的此类悲剧不断再现:昔日“致富宝”,而今却让种它的农民血本无归!

种植玉米、小麦、稻谷等传统农村作物的利润不高是大多数农民的共识,于是渴望快速发财致富的农民便会尝试种植经济作物。可惜的是,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如果不及时掌握相关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贸然种植它们无疑是在*博,因为大多数经济作物的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改变而价格猛涨猛跌,农民遇上其种植的经济作物供不应求,价格猛涨是幸运;而一旦遇上其种植的经济作物需求过剩,价格猛降或者无人收购便是一场悲剧,比如近日报道的安徽北部一个小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镇有个别农民在前几年开始尝试种植一种经济作物丹参(中药材),在-年遇上了好行情,干丹参能卖10元一斤,种植一亩地的丹参毛收入达到元左右,除去开支,净利润可达元/亩左右。相比种植1亩地的小麦收入不过多元,种植丹参的效益简直称得上是暴利了,于是丹参就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宝”,全镇农民家家户户都不种植和丹参种植传统农作物小麦,将所有的土地种植上了丹参;有些种植大户甚至走出当地,到外面去承包几十上百亩的土地来种植丹参。年的丹参行情没有给种植它的农民带来想象中的丰厚收入,干货3·5元1斤,生货0·8元1斤的收购价格价格只会让种植它的农民血本无归,而更残酷的现实在于,尽管这价格已经低到让亏本了,农民家中堆积如山的丹参却少有人前来收购,因为丹参的库存已经供过于求了,经销商不愿承担更多的风险。

和这个例子相同的悲剧每天都在中国农村发生,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避免呢?笔者认为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天这个大数据采集如此先进的时代里,各种信息的收集归类都是纤毫毕现的,而各种信息平台也是应有尽有的,笔者认为农民朋友应该在决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之前,切实地掌握与其相关的信息,比如这种产品的全国需求量、库存量、种植面积、预估产量、价格趋势等等信息,也可以向相关专家具体咨询其种植前景,再综合所有相关信息来决定是否介入这个种植项目,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一轰而上跟风种植,导致出现产品过剩,价格猛降的局面出现。大家认为还有什么哪些好方法可以避免这种农村悲剧再现,欢迎评论交流,让更多在农村经营农业的农民朋友受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zp/1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