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但应该指出,中医所说的“热证”,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发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不是以体温的升高作为标志,而是以临床的证候表现为依据。发热只不过是“热证”在发病过程中的一种外在的病理表现,而在某些“热证”的发病过程中,发热的表现并不一定明显,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发热,但是按照中医的八纲辨证,仍诊断为“热证”。例如某些口舌生疮的患者,见有口渴咽干、心胸烦热、渴喜冷饮、小便赤涩、舌红脉数等证,即使体温不高,也应按照“热证”处理,当用清心利尿的导赤散等方剂治疗。因此,对“热证”的辨证,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按照中医的传统理论,四诊合参,而决不能仅仅以发热与否来作为诊断“热证”的依据。

下面谈谈运用清法时应当注意的有关事项。

首先应该辨清里热证的性质、部位及其病变阶段。就里热证的性质而言,不外里实热和里虚热两端。里实热证,是由于阳盛所导致,每见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尿赤、便结、舌红、苔*、脉洪数等证,此即《内经》所谓“阳盛则热”。里虚热证是由于阴虚所引起,多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此即《内经》所谓“阴虚生内热”。同为里热证,由于虚实不同,因之治法亦异。

实热者当以苦寒之品直折其热,虚热者应以甘寒之属养阴退热。

由于每味中药都有各自的归经,对脏腑经络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因此,在运用清法时还须辨别一下里热证的部位,即所在何脏何腑,以便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直达病所。例如热在心经者常用*连、竹叶,在肺经者多用*芩、石膏,在胃经者每用知母、升麻。疾病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里热证的发病阶段不同,运用清法时也宜区别对待。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热在血分而治其气,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热在气分而治其血,则药过病所,引邪深入。

其次要对清热药权衡利弊,防止伤阴损阳,败胃碍脾,寒凉冰伏。岳美中曾说:“任何药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治病时要取其长而避其短。”

苦寒药物有清热泻火之效,但亦有苦燥伤阴之弊。况热为阳邪,热盛本易伤阴,所谓“阳盛则阴病”,因此在运用苦寒药物治疗实热证时,不要忘记保阴存津。

仔细分析一下龙胆泻肝汤的组方意义,这一问题就更清楚了。龙胆泻肝汤是清泻肝胆实火的一张方子,方中除了运用清肝泻火的药物之外,又佐以生地和当归。这是因为龙胆草、*芩、栀子、木通等药皆有苦燥伤阴之弊,且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阴血,故用生地、当归以益阴养血,从而达到火邪去而阴不伤的目的。由此可见前人善用清热药之一斑。有人认为方中生地、当归两药与他药相牴牾,弃之不用,这是只知苦寒之品有清热泻火之能,而不知其尚有苦燥伤阴之害也。

苦寒药物不仅能伤阴,而且还会损伤阳气。对素体虚弱、病后、产后之人,运用清法固须宁轻勿重,适可而止,就是体实之人亦不能过剂,否则会诛伐太过,损伤阳气,致使热去寒生。有人介绍,某医给一肺痈患者迭进清热解*之品三十余剂,结果咳吐脓血虽止,但胸透液平面持续不消,并出现形寒怕冷,咳吐白色泡沫样痰等阳虚证状。后经另一医生改用温阳法,予以阳和汤化裁而收功。程钟齡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倘清剂过多,则疗热未已,而寒生矣。”确系经验之谈。

清法皆用寒凉药物,寒凉之品容易败胃碍脾。在临床上可能遇到这样一些患者:原来食欲尚好,但服用寒凉药后,饮食反而日渐减少。人是以胃气为本的,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欲收良效,谈何容易。因此,运用清法时,时时顾护脾胃,做到凉而勿伤,颇为重要。至于怎样顾护脾胃,我认为除了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药物以及严格掌握剂量之外,合理的配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妨以白虎汤为例来分析其组方配伍是如何顾护脾胃的。白虎汤具有清热生津的功能,是治疗阳明经热盛或邪在气分的代表方。方中除用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外,还佐以甘草、粳米和胃,缓和石膏、知母的苦寒之性,防其寒凉伤中之弊。药仅四味,方义精深。柯琴说:“得二药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仲景这种泻火而无碍中州的配伍方法堪称临床运用清法的典范。

《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清热药性属寒凉,常能影响气血之流通,招致寒凉冰伏之患。因此在运用清法时,有时须酌情佐以活血之品,达到寒而不遏之目的。叶天士曾说:“热病用凉药,须佐以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清营汤中用丹参即含有此义。

总之,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我们在运用清法时,要对清热药一分为二,既要知其利而又不忘其害,组方时做到“合众药之所长,而又善护其所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再者,运用清法应当辨别“热证”之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病情的危重阶段,还会出现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的现象。例如外感热病,在里热极盛之时,由于阳气郁闭于内,不能达于四末,或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可能出现手足逆冷、脉沉等寒象。此寒象是假,而热盛才是它的本质,此即“火极似水”、“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之谓。对真热假寒之证,当放胆使用清法,切不可误投温药,抱薪救火。《伤寒论》第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即内真热而外假寒之证,习惯上又把它称之为“阳厥”或“热厥”。用白虎汤治疗是“寒因寒用”。反之,亦有阴寒内盛,逼阳于外,表现身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对于真寒假热者,宜用温法,若妄施寒凉,无异雪上加霜。《医学心悟》在论述了真寒假热证的表现之后说:“世俗不识,误投凉药,下咽即危矣。此不当清而清之误也。

对临床上某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的患者应该如何处理?对于大热之证,无疑要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采用清法治疗。但有时单纯用清热药常有药入即吐的格拒现象,此时可采用如下方法:一是药物配伍反佐法,于清热药中少佐以辛温之姜汁为引。《景岳全书》说:“以寒治热而热拒寒,则反佐以热而入之。”一是采用寒药热服法,以顺其病势,即《内经》“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义。《医学启源》说:“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以热治热法,经曰:病气热甚,而与寒药交争,则寒药难下,故反热服,顺其病势,热势既休,寒性乃发,病热除矣,则如承气汤寒药,反热服之者是也。”

清法的运用范围较广,在治疗温热病中尤为常用,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这一治法。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zp/1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