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栽培技术
王一硕(河南中医药大学) 导读 daodu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本技术适用于华中平原丹参的栽培、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过程。 1丹参育苗、栽培 1.1育苗 1.1.1育苗田的选择 选择离水源较近,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超过1.5米;耕作土层一般不少于30厘米;土壤比较肥沃的微酸性或微碱性的砂壤土;要求前一年栽种作物为禾本科植物如小麦、玉米或休闲地,前茬种植花生、蔬菜和丹参的地块不能作为育苗田,地点 选在基地范围内。 1.1.2苗床的准备 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绿肥1.5×千克/公顷, 二铵千克/公顷,翻耕深20厘米以上。耙细,整平,清除石块杂草。作畦,畦宽1.2米,畦间开宽30厘米、深20厘米的排水沟。 1.1.3播种 播种时间应在种子收获后及时播种,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每1公顷地用种子37.5-67.5千克,与2-3倍细上混匀以后,均匀撒播在苗床上,用扫帚或铁锨拍打,使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后,用麦秸或麦糠盖严至不露土为宜,再浇透墒水,以保持足够的湿度。 1.1.4培育壮苗 播种后,每天检查苗床一次,观察苗床墒情和出芽情况,如天旱可在覆盖物上喷洒清水以保持苗床湿润;一般播种后第4天开始出苗,15天苗基本出齐。当出苗开始返青时,于傍晚或阴天逐渐多次揭去覆盖物。 1.1.5苗床管理 出苗后如有杂草,应及时用手拔除,以防荒苗:如茵过稠,应间苗,保持菌株距为5厘米左右。一般1公顷苗田可供10-12公顷大田移栽。 1.2栽培 1.2.1起苗 对前排种植蔬菜、土豆、花生或丹参的地块移栽时要对种的进行药剂处理。方法是:优选无病虫的丹参苗,栽前用50%多茵灵倍液蘸根处理10分钟钟晾干后移栽,以有效地控制根腐等病菌的浸染。 一般在移栽前进行,随起随载为好;用牙镢采挖。起苗后要立即在荫蔽无风处选苗,剔除不合格苗。 1.2.2种苗处理及运输 种苗在移栽前要进行筛选,对烂根、色泽异常及有虫咬或病菌、弱苗要除去。 种苗要用干净的筐子或透气性好的袋子包装;用清洁卫生的车辆运输;最长储运时间不超过24小时,以防止烧苗。 1.2.3大田土壤处理 如所选地块属根结线虫等病害多发区应作好土壤处理,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3%辛硫磷颗粒45千克,撒入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或者用50%辛硫磷乳油3-3.75千克,加10倍水稀释成30-37.5千克,喷洒在-千克的细土上,拌均匀,使药液充分吸附在细土上,制成“*土”,结合整地均匀撒在地面,翻入土中,或者将此“*土“顺垄撤施在丹参苗附近,如能在雨前施下,效果更佳。 1.2.4大田的清理及起垄 清除大田四周杂草并远离田间集中烧毁,每公顷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绿肥(2.25-3)×千克、复合肥千克作底肥,深翻30-35厘米,整细、耙平,作垄。垄宽0.8米,高25厘米,垄间留沟25厘米宽,大田四周开好宽40厘米,深40厘米的排水沟,以利排水出田间。 1.2.5种苗定植 秋季种苗移栽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春季移栽在3月初-5月初,以种植地气候情况进行调整。株行距20-25厘米×20-25厘米,视土地肥力而定,肥力强者株行距宜大。在垄面开穴,穴深以种苗根长能伸直为宜,苗根过长的,要剪掉下部,保留10厘米长的种根即可;将种苗垂直立于穴中,培土、压实至微露心芽,每公顷约栽1.2×株左右,栽后视土壤墒情浇适量定根水,忌漫灌。 2田间管理 2.1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除草三次,4月幼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 次;6月上旬花前后进行第二次,8月下旬进行第三次,平时做到有草就除。总之,除草要及时,若不及时除草,会造成荒苗,导致严重减产或死苗。 2.2追肥 丹参开春后,要经过9个月的生长期才能收获,除栽种时多施基肥外,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追肥3次。 次,在3月中旬丹参返青时结合灌水施提苗肥,每公顷施尿素千克和复合肥千克,或 二铵千克。第二次在5月上旬,不留种的地块,可在剪过 次花序后再施;留种的地块可在开花初期施;每公顷施尿素千克和复合肥千克,或 二铵千克,同时喷施EM叶面肥。第三次,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正值丹参旺盛生长期,根部迅速伸长膨大,每公顷复合肥千克,或 钾千克。 有机肥做基肥时,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充分腐熟后,结合整地翻入土壤中深施;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三次追肥采用沟施法,即在行间开沟,沟深3-5厘米,在沟中施肥,覆土至平,然后进行浇灌。第二次采用叶面施肥,将EM液肥稀释成-倍水溶液于晴天上午和下午4点以后或阴天进行,避免中午水分蒸发快而引起叶片 :每周1次,连喷3次。 2.3灌溉 5-7月是丹参生长的茂盛期,需水量较大,如遇干旱,土壤墒情缺水时,应及时由畦沟放水渗灌或喷灌。禁用漫灌。 2.4排水 遇连阴雨天气,土壤出现积水时,应及时疏通并加深田间的排水沟至35厘米以上,将水引入四周的总排水沟排出地块。丹参根系增重最快的时期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因此这一时期营养水分充足与否对产量影响很大,必须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积水、干旱、缺肥和草荒。 2.5摘蕾控苗 除留种子田块外,其余地块均应打蕾。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主轴上和侧枝上有蕾芽出现肘立即剪掉蕾芽,以后应随时剪除,以促进根的发育。使用的剪刀必须清洁卫生,无污染。根据实验证明,在施肥、整地、播种、追肥、浇水等措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剪花蕾比不剪花蕾的鲜根增产12.98%-18.75%,干根增产20%-22.22%。摘除花蕾茎用手采,以免损伤茎叶。 3病虫害防治 3.1根腐病 3.1.1症状 植株发病初期,先由须根、支根变揭腐烂,逐渐向主根漫延, 导致全根腐烂,外皮变为黑色,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最终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见主根上部和茎地下部分变黑色,病部稍凹陷;纵剖病根,维管束呈褐色。 3.1.2传染途径 病菌生要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以上;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7℃-29℃,但地温15℃-20℃最易发病。因此,土壤病残体就成了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等传播蔓延,从伤口侵入危害。该病是典型的高温高湿病害,土壤含水量大,土质粘重低洼地及连作地发病重。 3.1.3防治疗法 合理轮作,可抑制土壤菌的积累,特别是与葱蒜类蔬菜轮作效果更好。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畦深沟栽培,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栽种前浸种根,50%多菌灵或70% 托布津倍液蘸根处理10分钟钟晾干后栽种。 发病期用50%多菌灵倍或70% 托布津倍液灌,每株灌液量毫升,7-10天再灌一次,连续2-3次。也可用以下药剂喷洒:70% 托布津倍液,或75%百菌清倍液,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注意喷射茎基部。 3.2叶斑病 3.2.1发病时间 5月初发生,6-7月发病严重。 3.2.2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深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逐渐融合成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 3.2.3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个周期;收获后将枯枝残体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 钾,以提高丹参的抗病力;发病初期每亩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配成-倍的溶液喷洒叶面,隔7-10日一次,连续喷2-3次。用-倍的EM复合菌液,叶面喷雾l-2次。发病时应立即摘去发病的叶子,并集中绕毁以减少传染源。 3.3根结线虫 3.3.1形状大小 寄生于植物上的线虫肉眼看不到,虫体细小,长度不超过1-2毫米,宽度约为30-50微米;危害的根瘤用外挑开,肉眼可见半透明白色粒状物,直径约0.7毫米,此为雌线虫。在显微镜下,压破粒状物,可见大量线状物,头尾尖即是线虫。 3.3.2为害症状 由于根结线虫的寄生,丹参根部生长出许多瘤状物,致使植株生长矮小,发育缓慢,叶片退绿,逐渐变*, 全株枯死。拨起病株,须根上有许多虫瘿状的瘤,瘤的外面粘着土粒,难以抖落。 3.3.3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个周期; 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小麦等轮作;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处理,方法同大田土壤处理。 3.4蛴螬 3.4.1为害时间 5-6月大量发生,全年危害。 3.4.2为害症状 在地下咬食丹参植株的根茎,使植株逐渐萎焉、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 3.4.3生活习性 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地下几十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上温达5℃时开始上升至表土层,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潜入深土中。表土层含水量10%-20%有利卵和幼虫的发育。在夏季多雨,土壤湿度大,生荒地以及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厩肥时,危害严重。 3.4.4防治方法 精耕细作,深耕多耙,合理轮作倒茬,合理施肥和灌水,都可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结合整地,深耕土地进行人工捕杀,或每公顷用5%辛硫磷颗粒剂15-22.5千克与-千克细土混匀后撤施;施用充分腐熟的厩肥;大量发生时用50%的辛硫磷乳剂稀释成-0倍液或90%敌百虫倍液浇根,每蔸50-毫升;或者用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加2.5-5千克温水与敌百虫化匀,喷在50千克碾碎炒香的油渣上,搅拌均匀做成*饵,在傍晚撒在行间或丹参幼苗根际附近,隔一定距离撒一小推,每公顷*饵用量-千克;晚上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5金针虫 3.5.1为害时间 5-8月大量发生,全年危害。 3.5.2为害症状 将丹参植株的根部咬食成凹凸不平的空洞或咬断,使植株逐渐枯萎,严重者枯死。在夏季干旱少雨,生荒地以及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厩肥时,危害严重。 3.5.3生活习性 北方2-3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白天潜伏于表土内,夜间交配产卵,雄虫善飞,有趋光性。5月上旬幼虫孵化,在食料充足时情况下,当年体长可达15毫米以上。老熟幼虫在16-20毫米深的土层内作土室化蛹。3月中下旬10厘米深上温达6℃-7℃时,幼虫开始活动,土温达15.1℃-16.6℃时危害最烈,10月下旬以后随土温降低而下潜,冬季潜入27-3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 3.5.4防治方法 同蛴螬的防治。 3.6银纹夜蛾 3.6.1为害症状 以幼虫取食丹参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3.6.2发生时间 此虫每年发生5代,以第2代幼虫于6-7月开始危害丹参,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最为严重。 3.6.3防治方法 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枝病叶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虫源;栽培地悬挂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7-8月在第二、第三代幼虫低龄期,喷布病原微生物,可用苏云金杆菌,每次每公顷用0克或0毫升,兑水-千克,进行叶面喷雾,也可用25%灭幼脲3号克/公顷加水稀释成-2倍液常规喷雾。或者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0倍液均匀喷雾。 4技术要点 4.1播种时间应在种子收获后及时播种,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 4.25-7月是丹参生长的茂盛期,需水量较大,应及时由畦沟放水渗灌或喷灌,禁用漫灌。 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zp/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厉害了山东农科院成功研发丹参种植神器
- 下一篇文章: 10个词,送给2016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