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有专家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预测,到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死因将上升至全部死因的79%,心血管疾病将居首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病的防治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绩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逐步走向成熟,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医药研究领域迄今获得的 科学技术奖。与此同时,芳香开窍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对于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3],冠心病瘀*阻络的病机逐步受到重视[4],络病理论的提出成为中医心血管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基础研究领域,活血化瘀研究建立了中医药研究技术平台,并对多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了多靶点、多层次、多学科研究,研究人员为此已发表论文余篇,SCI收录59篇。以芳香开窍法为主的中药促血管新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络病理论治疗心病的代表方剂通心络已经有余项研究发表。中医药以活血、化痰、解*、通络、益气等方法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临床研究领域,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1年以来,北京地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正在逐步显示其临床特色优势。

中医学具有“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以及“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在这些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临床特色优势。中医“治未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最为传统的医学理念,建国以来,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的学者不断努力,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上世纪70年代上海邝安堃老先生对例原发高血压患者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显示[17],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卒中率和病死率,这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最早的循证医学研究。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在基础研究方面,现代西医学研究的药物作用靶点较为单一,而大量中药研究显示,无论是单味中药的组分,还是中药复方制剂,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中药在某一单一作用方面可能不及西药,但是多靶点的综合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以冠心病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丹参为例,中医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现代药理研究提示,丹参具有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与丹酚酸等多种药理作用成分。丹参酮具有广泛的心血管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以及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从而改善脂质代谢过程;丹参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降解、抑制胆固醇合成等作用;丹酚酸可以降低心室纤颤发生率,减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程度;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尚可以改善脂质及糖的代谢。

在临床研究方面,尽管西医学改善患者生存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但是仍然不能解决许多患者“规范化”治疗后存在的许多身体上的“不适感”。大量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多种西药的循证使用可以使人群总体的病死率降低,但是一些患者的生存质量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因为“治疗”而降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可以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优势。目前多数中药临床研究显示,中药临床疗效与西药对照药物疗效相当,但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在改善全身证候方面具有优势,提示中医辨证施治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一些长年患高血压病的患者在经过西药治疗后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患者因此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是由于血压的快速下降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头晕、面赤、心悸等不适却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中医中药则可以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西医药结合,既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如,一些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不能控制病情的情况下,进一步加用西药可以获效,而加用中药组则显示在同样获效的同时,还可以改善疲乏无力等全身不适。还有报告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

“辨证施治”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在心病学学科也有充分的体现。在近现代中医发展历程中,有诸多中医名家在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心肌梗死为例,已故名医施今墨擅用“汤剂行气活血、丸方强心养阴”,蒲辅周主张“以补为主、以通为用”,秦伯未倡导“行气活血、祛瘀生新”,任应秋以“益气扶阳、养血和营、宣痹涤饮、通窍宁神”为法,郭士奎老先生自创益气活血的促愈合合剂等,为心肌梗死的辨证论治积累了独到的临床经验。当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名家也在心肌梗死的辨证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如邓铁涛认为,本病以气虚痰瘀为最主要病机。临床治疗主张以攻瘀为重点,一切治疗都应着眼于“通”,同时治本。“通”,有芳香开窍、宣痹通阳、活血化瘀等法;“补”,有补气、温阳、养阴等。路志正认为,究其病因,惟血与气,而气血与营卫息息相关。其病机为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闭阻气机。陈可冀认为,本病以气虚、气滞、血瘀、痰阻、气阴两虚、心阳不振为临床常见证候,各证型均不离瘀血内阻,治疗方面开创了当代活血化瘀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崭新局面。这些丰富的辨证经验和独到的学术思想,为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提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种治疗途径,深入地挖掘和继承,将会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优势。

中医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简、便、廉、验是中医的特色,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应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在仍然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中,便捷、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仍然是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医药在心血管急危重证方面的特色优势。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中医是“慢郎中”,在慢性疾病的调养中更具有优势。近年来,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方面,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已成为冠心病心绞痛常用的速效制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治疗状况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平均年龄已经进入老年期,医疗费用低于同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死率低于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Stukel等报告住院30天18%的病死率。

尽管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成为中医药学科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但是发展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艰巨的工作。中医理论创新与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临床研究中的相同水平重复广泛存在,且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任重道远,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的发挥。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推广应用于临床,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各级预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如何将大量的中医药基础研究迅速转化为临床效益,让辨证施治的经验转化为循证医学的证据应用于临床,使广大患者获益;如何将各种便捷、有效的中医疗法,广泛收集、深入挖掘、整理并加以推广,特别是在农村医疗、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领域的推广应用。与此同时,不应忽视中医药在心血管急危重证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特色优势,应组织全行业的力量深入研究、联合攻关。

赞赏

长按







































春季白癜风怎么预防
卡介苗疫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zp/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