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点没做对,难怪湿疹好不了
湿疹一直是最近门诊排行前三的疾病,大家身边多多少少也会有几个备受“湿疹”困扰的亲朋好友。 湿疹到底有多折磨人? 睡梦中,痒到把自己抓破挠醒; 吃完海鲜啤酒后,瞬间爆发在皮肤的每一处; 洗澡的时候,一边淋浴,一边不停地抠脚丫; 吃火锅正欢的时候,胳膊上突然起了一大片的红疙瘩...... 说来就来,说翻脸就翻脸,哄不好,治不了。咋整? 想要稳、准、狠地干掉湿疹,就必须弄清湿疹的来路、所居的部位,还得知道它有哪些帮凶。 "湿疹"应属于中医"湿疮"的范畴,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为特点。 皮肤科的大夫说,湿疹的样子千奇百怪(多形性),就像泼到地上的水一样,不知道什么形状。 湿疹的症状: 湿疹刚起的时候,皮肤上会发痒,忍不住地只想挠,然后一抓一个破,流点小*水,干了就结个小*痂。 遇到热水、肥皂水、湿热会加重,此时皮痒难忍,挠破皮后才罢休,渗出脓水,结痂,反反复复操作不能自拔。 慢慢的,皮肤增厚了,色素沉着了,肤色也变得暗沉了。 湿邪为主 外湿:如果出汗、淋雨后不及时擦干,或长时间呆在潮湿或空调房的地方,湿邪,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久之则酿成湿热之气。 内湿:平时爱吃荤腥鱼肉、冷饮、寒凉水果、甜食等,导致脾湿,在吃了辛辣煎烤、燥热的食物后,湿与热勾结,外走肌肤而诱发湿疹。 风邪为辅 风盛则痒,风邪通常为西医里的过敏原,皮肤病的瘙痒都和风邪有关。 在六淫邪气中,风邪人缘很好,常常和其他邪气联合作案、沆瀣一气,共同危害人体,于是形成了一些更加复杂、难治疗的疾病,比如像湿疹这种老顽固。 看看风邪和湿邪闯下的祸: 慢性湿疹剧烈瘙痒,不得不抓挠,同时出现皮肤粗糙、皮损等现象,病因中不仅仅有湿邪、风邪,常常有血虚了。 瘙痒——是因为受到了风邪;长水泡——是因为受到了湿邪;皮肤粗糙、脱屑、变厚——是因为血虚风燥。 慢性湿疹的病理机制为:血虚风燥,兼有湿邪。 皮肤病虽在皮肤肢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 慢性湿疹瘙痒难耐,伴随多年的皮肤粗糙,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再找到致病的外因邪气,所以治疗原则应当: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具体怎么治呢?一个方子仅供大家参考,切勿自行熬制,每人情况不同,需要大夫辨证治疗,一人一方: 熟地、当归、生白芍、川穹、蝉衣、防风、白蒺藜、白藓皮、土茯苓、苍术、生薏仁、桂枝、鸡血藤、丹参、炙*芪。 我们来分析一下组方: 01养血的金牌方 四物汤历来一直治血虚,及妇人经病,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生熟地:原方中熟地换成了生熟地,清热凉血、养血的作用更好一些。 当归:甘补温通,辛香而善走散,补血又能调气活血,是补血的要药。 生白芍:酸苦微寒,平肝敛阴,和营止痛。 川穹:“四物汤”之用川穹,并非以补血,乃为通达气血,使补而能通。 02祛风止痒 蝉衣:甘咸凉,能祛风止痒,抗过敏,老土话说:蝉衣一用,瘙痒扫光 防风:疏散风邪之要药,诸风药多燥,而防风为“风药中的润剂”,具辛润和风之能。 白蒺藜:一种小刺果果,苦辛温,性升而散,又祛风又止痒,入肝肾经,疗风疮而明目。 白藓皮:苦咸寒,入肺与大肠、脾与胃四经,功能清湿热而疗死肌,为风热疮*、皮肤痒疹 药。 03祛内、外湿 慢性湿疹者一定要健脾,以健脾为目的的祛湿才能去根。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健脾胃的功效,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有热疮的时候,即能清热解*又能利湿。 苍术:慢性湿疹的患者一定要健脾,因为他便溏,饮食、饭量也不好,苍术有开通上下之功,升疏肝脾之养,通腠理,达肌肤。 生薏仁:甘淡,微寒而属土,阳明(胃)药也。甘益胃,土胜水,淡渗湿,泻水所以益土,故也能健脾。 04调营卫,补血补气 桂枝:皮肤性疾病,病在营卫,要调和营卫、当属桂枝,气薄发泄,温通血脉,利关节,开腠理,也是属于画龙点睛的药物。 生白芍:酸甘微寒,养血敛阴止汗。(和 组重复,只取一处) 鸡血藤:味苦甘涩性温,补血化瘀,又能止血,有补而不滞瘀之功。 丹参:丹参是鸡血藤的好搭档,鸡血藤偏温补,丹参则偏于凉开,两者配伍,一温一凉,一补一开,相辅相成。 炙*芪:久病气虚,也要用到补气的药,炙*芪补气固表,利尿托疮,提脓生肌。 15味药都介绍完了,每一味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于老顽固的疾病,打的就是一个群攻之战。 想要调理好啊,可能不能全指望药,还要相应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生活作息、运动习惯等等。 好比说,着火的森林,刚扑灭了,还有一点余温小火苗,若是刚好遇上大风天气,那,风借火势,火借风势,可能烈火又会卷土重来。 对抗慢性湿疹,要取得全面的胜利,要做到以下3点: 找准病因,改变湿疹生长的内部环境;谨遵医嘱,管住口、生活细节要调整;良好心态,坚持才是 的胜利。 春天来了,和湿疹说再见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d/11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气运经络导引
- 下一篇文章: 3万亿元的中药市场,谁将成为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