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疯病 http://news.39.net/bjzkhbzy/190324/6990920.html

胁胀,是指以一侧或者两侧胁部胀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情,如兼见疼痛,当属胁痛。

其成因多为肝气运行不畅,或阴血虚少,不能濡养;

或湿停痰郁等,导致肝胆气血滞行而成。

其治疗,宜予以疏肝健脾,利湿化痰等法。

目录

一、妇人用方

二、疼痛用方

三、理脾化湿用方

四、其他症状用方

一、妇人用方

1.木香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

主治:妇人胸膈气壅,两胁胀闷,不欲饮食。

组成:木香半两,白术半两,前胡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三分,川大*一两(锉碎,微炒),诃黎勒一两(煨,用皮),桂心三分,大腹皮半两,枳壳一两(麸炒微*,去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2.枳实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

主治:产后两胁胀满,气壅烦闷。

组成:枳实三分(麸炒微*),木香三分,桂心半两,当归三分(锉,微炒),槟榔一两,白术半两,牡丹三分,益母草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3.推气养血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二。

主治:产后右胁膨胀,有块如竖弦一条,着冷便疼。

二、疼痛用方

1.茱萸汤

来源:《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主治:肝脏邪气,两胁胀满,筋脉拘急,痛连小腹。

组成:山茱萸,当归(切,焙),五味子,山芋,*耆(锉,焙),芎藭各半两,生干地*(焙),白术各一两,独活(去芦头),酸枣仁(微炒)各二钱,木瓜(去皮子,焙)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大枣二个,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一日二次。

2.柏子仁汤

来源:《济生方》卷七。

主治:肝气虚寒,两胁胀满,筋脉拘急,腰膝小腹痛,面青口噤。

组成:柏子仁(炒),白芍药,防风(去芦),茯神(去木),当归(去芦,酒浸),芎藭,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细辛(洗、去土叶),桂心(不见火),甘草各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后辛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功用:轻扬和解。

主治:胆胀。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组成:柴胡一钱,郁金二钱,广皮一钱,当归二钱,茯苓二钱,栀子皮一钱(姜汁炒),蒺藜四钱,枳壳一钱,合欢花二钱,佛手五分。

验案:胆胀。

《新中医》(,增刊:97):用本方加减治疗胆胀28例。

结果:显效23例,无效5例。

4.青阳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功用:疏肝化浊。

主治:肝胀。肝寒气滞,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组成:青皮一钱五分(醋炒),柴胡一钱(醋炒),蒺藜四钱,乌药一钱,炮姜五分,广皮一钱,延胡一钱(酒炒),木香五分,郁金二钱,花椒子二十四粒(打碎)。

5.三辅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主治:邪气客于肝经,攻胀两胁,时引少腹痛,四肢厥逆。

组成:赤茯苓(去黑皮)七两,赤芍药三两,菖蒲(去须),蜀漆桂(去粗皮)各二两,丹砂(别研),紫石英(别研),柴胡(去苗),山茱萸各一两。

用法:上药除别研外,捣罗为散,再一处拌匀。每服一钱匕,渐加至二钱,早、晚食前用温酒调下。

6.和胃平肝丸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用:平肝舒气,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满,胃脘刺痛,呕逆嘈杂,嗳气吞酸。

组成:川楝子十五两,枳壳(炒)十两,木香八两,厚朴(炙)六两,橘皮八两,砂仁八两,茯苓十两,豆蔻仁六两,沉香十两三钱,片姜*十两,玄胡(炙)十两,白芍十二两,佛手五兩,檀香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一钱五分,朱砂为衣,蜡管封固。每服二丸,温开水送下。

7.秘制舒肝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舒肝,解郁,止痛。

主治:气郁不舒引起的两胁胀满,胃脘刺痛,嗳气吞酸,呕吐酸水,四肢抽搐,倒饱嘈杂,不思饮食。

组成:川楝子45g,延胡索(醋炙)30g,木香24g,陈皮24g,厚朴(姜炙)18g,砂仁24g,豆蔻18g,枳壳(麸炒)30g,沉香30g,茯苓30g,白芍36g,片姜*30g,朱砂10.5g。

用法:制成丸剂。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50粒,1日2次。

宜忌:孕妇禁服。

三、理脾化湿用方

1.理脾和肝化湿膏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用:理脾化湿。

组成:西洋参三钱(研),茅术二钱,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化橘红三钱,猪苓五钱,泽泻三钱,云苓五钱,旋覆花三钱(包煎),枳壳三钱(炒),川贝三钱(研),蒌皮三钱,菟丝饼五钱,玉竹三钱,菊花三钱,桑皮三钱,莱菔子三钱(研),竹茹三钱,鸡内金四钱,三仙饮各三钱。

用法:上药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浓汁,兑蜜五两。每服三匙,白开水送下。

方论:本方以理脾化湿为主,仿五味异功之意旨在理脾,用五苓散去肉桂而淡渗利湿,以三仙饮、莱菔、枳壳、内金助健脾和胃之力,桑皮、蒌皮清肺以利水之上源,并助川贝祛痰止咳之效,杭芍、菊花、玄参、菟丝饼双理肝肾,玉竹、竹茹润燥止呕,旋覆花降逆和胃并可祛痰。倘长期服用,对脾虚湿蕴,肝肾不足者当有裨益。

2.香附乌药散

来源:《温热经解》。

主治:肝气为病,脾寒肝旺。

组成:制香附一钱半,绿萼梅八分,陈皮八分,青皮五分,乌药八分,左金丸一钱,焦枳实七分,甘草八分,白芍一钱。

3.金露紫菀丸

来源:《宣明论方》卷七。

主治:一切脾积,两胁虚胀,脐疼痛。

组成:草乌头(去皮尖),官桂,桔梗,干地*,干生姜,川椒,芜荑,紫菀(去皮),柴胡,防风,厚朴,甘草,人参,川芎,鳖甲(酒浸),贝母,枳壳(去瓤),甘遂各一两,*连半两, 三两(醋煮半日,出油),硇砂三钱。

用法:上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临卧米饮汤送下。

四、其他症状用方

1.淡竹叶饮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引《删繁方》。

主治:大肠热甚,胁满,掌中热。

组成:淡竹叶(切)三升,橘皮三两,干苏叶三两,白术四两,甘草一两(炙),葱白(切)一升,桂心一两,石膏六两(碎),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

用法: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纳芒消三两。

宜忌: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葱。

2.洗肝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主治:肝实,两胁胀满气急,眼昏。

组成:柴胡(去苗),鳖甲(醋炙,去裙襕)各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桔梗,槟榔(锉),桂(去粗皮),甘草(炙,锉),五味子,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人参各一两,白术一两半,半夏(汤浸七遍去滑)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六分,食前去滓温服。

3.薏苡仁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肝虚筋脉不利,腹急筋见,胁肋胀满。

组成:薏苡仁,防风(去叉),桂(去粗皮),当归(切,焙)各一两,酸枣仁(炒)三分,白茯苓(去黑皮),海桐皮,萆薢各半两,芎藭三分。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肾肝同补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三。

主治:两胁饱闷,腰脊难于俯仰。

组成: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白芍五钱,当归五钱,柴胡二钱,肉桂一钱。

用法:水煎服。

方论:此方熟地、山茱萸补肾之药,而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今补肝之药,反多于补肾者,可见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也。

5.金水两资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六。

功用:金水两资,补肺补肾,平肝生血。

主治:燥热之极,己生贲郁之证,两胁胀满,不可左右卧,而又不能起床。

组成: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人参一两,白芍一两。

用法:水煎服。

6.平肝饮

来源:《观聚方要补》卷三。

主治:左胁下痞满,宗筋努张不快。

组成:柴胡,芍药,香附各一钱三分,青皮,鳖甲,槟榔各一钱,莪术八分,吴茱萸五分,甘草少许。

用法:水煎服。

加减:

若积热者,加胡*连;

腹满,加枳实、厚朴;

大便秘,加大*。

7.气爽丹

来源:《石室秘录》卷一。

主治:肝经之病,两胁胀满,吞酸吐酸。

组成:白芍五钱,柴胡二钱,炒栀子一钱,苍术一钱,茯苓一钱,六曲五分,半夏一钱,甘草一钱,丹皮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加减:可加当归三钱,以生肝血。

方论:此方之妙,妙在用白芍、丹皮、柴胡也。盖三味乃肝经专药,而芍药尤善平肝,不去远凌脾土;土得养,而木益舒;木舒而气爽,痛自除,吐渐止也。

8.舒肝理气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舒肝理气,解郁。

主治:胸胁胀闷,气郁不舒。

组成:青木香g,姜半夏g,陈皮g,延胡索(制)50g,玫瑰花25g,山楂50g,香附(制)g,柴胡g,丹参50g,甘草g,广藿香50g。

用法:制成丸剂。口服,每次3~6g,1日3次。

宜忌:服药期间忌饮酒,忌食辛辣厚味。

9.推气散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七。

别名:推气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

主治:右肋下病满,气逆息难,有形,但不妨饮食。

组成:砂仁,桂心,木香各二分五厘,炙草,茴香,丁香,陈皮,青皮,干姜各三分,莪术五分,胡椒,沉香各一分。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l/1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