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参概况

别名血参、紫丹参、赤参、红根等,为唇形科植物丹参,以根干燥后供药用。

产地:主产于山东、安徽、江苏、四川等地,野生丹参的质量优于栽培丹参质量。

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养心安神,产后瘀滞腹痛、神经衰弱、心烦不眠、冠心病心绞痛、肝脾肿大、痈肿丹*等病症。

二、丹参栽培技术

1、选地与整地。丹参是深根植物,宜选择肥沃、疏松、土层深厚、地势略高、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山地栽培宜选用向阳的低山坡。土质黏重和低洼积水的土地不宜种植。整地时,每亩施入厩肥~kg作基肥,将土壤深翻30cm以上,种植前,再行翻耙、平整作畦。

2、繁殖方法。主要有种子繁殖和分根繁殖等。

(1)种子繁殖。一般采用育苗移栽。

(2)苗床选择及准备。选择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灌排方便的砂壤地为苗床。每m2施无害化农家肥kg、尿素(或 二铵)10kg,深翻20cm以上,整平、耙细,清除石块、杂草。作畦,畦宽1.2m,畦间开宽30cm、深20cm的排水沟。

(3)育苗。采用精选优质种子,于当年6月底或7月初播种,每m2播种2.5~3.5kg,掺2~3倍体积细沙拌匀,均匀播种在苗床上,覆土0.5cm,压实,覆盖麦草或遮阳网等,以不露土为宜;浇透水,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

(4)移栽。于10~11月或翌年3~4月,按株行距18×45cm,在垄面开穴,穴深或沟深以种苗根能伸直为宜,培土、压实至微露心芽,每m2定植株左右,栽后视土壤墒情浇适量定根水。

(5)分根繁殖。于秋季收获时,留出适量种根地块,于翌年3~4月间起挖,选择直径为0.7~1cm,健壮、无病虫害、皮色红的根作种根,取新生根条中、上段萌发能力强的部分剪成长5cm左右的节段,斜放,使上端保持向上,栽入7~9cm深的穴中,注意应随挖、随剪、随栽,栽后覆土约3cm(行株距基本同上即可)。

(6)生产实践证明,用根的头尾做栽出苗早,中段出苗迟,因此要分别栽种,便于田间管理。

3、田间管理

(1)定苗。在幼苗出土时,要进行查苗,若发现苗密度过大,要间苗;若缺苗,要及时进行补苗;或发现土壤板结、覆土较厚而影响出苗时,要及时将土疏松、扒开,促其出苗。

(2)排灌。丹参整个生长期都要保持排水畅通,防止多雨季节丹参受涝。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干旱,要及时灌水或浇水。

(3)中耕除草。丹参前期生长较慢,应及时松土除草,以免杂草丛生,影响丹参生长。

(4)施肥。丹参开春返青后,要经过长达九个月的生长期,才能收获。除下种时施足基肥外,在生长过程中还需在返青时施提苗肥;生长中期不留种子的地块,可在剪过花序后施肥;夏季剪过老秆以后,施长根肥,宜重施。

(5)摘蕾。不准备收种子的丹参,从4月中旬开始,要陆续将抽出的花序摘掉,以保证养分集中到根部。这是丹参增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

三、丹参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法,尽量少用化学农药,在必须施用时,应使用植物原农药或使用微生物农药,使用化学农药要严格掌握用药量、用药时期,并严格控制 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天数不得少于20天。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食用农产品上使用的农药。

1、根腐病。发生初期,个别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发病后,导致全根腐烂,地上部分茎叶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产量。为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丹参栽种后,遇适宜条件,病菌开始浸染危害。一般4月下旬发病,5~6月进入发病盛期,8月以后逐渐减轻。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

防病方法:实行轮作;选用无病苗,栽种前严格剔除病苗,种苗用50%托布津倍液浸5~10min,晾30~40分钟后栽种。

2、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可通可丹参种根和土壤传播。丹参被害时,须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根瘤,呈念一串珠状,内有线虫寄生,瘤的外面粘着许多土粒,难以抖落。

防治方法:实施植物检疫、建立无病留种地,无病区。不从病区调入种根;实行轮作,不重茬,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临床诊疗与科研高峰论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l/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