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要点及所占分值
距离考试 29天 世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付出时,有人会批评你;当你收获时,有人会批评你;当你旁观时,还是有人会批评你。没有人是不被批评的,只管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让别人去说吧。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安然以对;既然耳根不净,不如清净自心;既然不能如愿,不如一笑释然。 “马上就要考试了,各个知识点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你知道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一下“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要点及所占分值,记得收藏哦~ ”章中药与方剂 (历年分值范围5分) :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并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 :治病的药方。 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1.寒凉性、温热性所示效用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4.沉降性、升浮性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5.使用有*药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1.功效的分类。 2.主治病证的表述。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七情配伍的内容及应用原则。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1.“八法”的内容与应用。 2.君臣佐使的内容。 第三: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材的生产和品质 (历年分值范围5~8分) 在近两年的考试中,本章内容占试题的3%~6%,主要考核考生对药材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解。本章重点知识点是道地药材的主要产地、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产地加工的目的及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其中道地药材的主要产地和产地加工方法为历年必考题,产地加工的目的和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为常考题。 节: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1.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2.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 1.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2.道地药材。 第三节:中药材的采收 1.采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2.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4.采收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1.产地加工的目的。 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历年分值范围28~30分)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的:①结构特点;②理化性质;③提取分离方法;④结构鉴定;⑤生物合成途径;⑥生物活性等。 节:绪论 1.常用溶剂的极性。 2.不同提取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3.不同分离方法的原理。 4.不同色谱分离方法的原理、载体性质及适用范围。 5.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第二节:生物碱 1.生物碱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2.生物碱的理化性质:特殊性状、溶解性、碱性、沉淀反应。 3.苦参、山豆根、麻*、*连、延胡索、防己、洋金花、天仙子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及《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 4.川乌、 、千里光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性及《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 第三节:糖和苷 1.糖的分类及常见的单糖和二糖。 2.糖的化学反应。 3.苷的分类和苷的水解反应。 4.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 第四节:醌类化合物 1.醌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醌类化合物的升华性、酸碱性及显色反应。 3.大*、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紫草中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 第五节: 和木脂素 1. 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 的理化性质:性状、荧光性、与碱的作用及显色反应。 3.呋喃 的光化学*性。 4.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中的 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 5.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 第六节:*酮类 1.*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2.*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酸碱性、显色反应。 3.*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中主要*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这些中药使用和贮存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节:萜类和挥发油 1.萜的分类。 2.挥发油的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 3.穿心莲、青蒿、龙胆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 4.薄荷、莪术、艾叶、肉桂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第八节:皂苷类 1.皂苷的分类。 2.皂苷的性状、溶解性、溶血性、发泡性及显色反应。 3.人参、三七、甘草、*芪、合欢皮、商陆和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4.麦冬和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 第九节:强心苷 1.强心苷元的结构特征和分类。 2.强心苷元和糖的连接方式。 3.强心苷的性质: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 4.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和*性。 5.香加皮和罗布麻叶的质量控制成分。 第十节: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1.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 2.牛*和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3.蟾酥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 4.麝香、斑蝥和水蛭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十一节:其他成分 1.桂皮酸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2.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及其*性。 3.金银花、当归、丹参中含有的有机酸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4.鞣质的分类、理化性质及除去方法。 5.蜕皮激素的结构特点。 6.五倍子、牛膝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 (历年分值范围10~15分) 节: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 炮制目的。 第二节:炮制的辅料及饮片的质量 炮制辅料。 第三节:常用饮片的炮制方法及作用 1.炮制方法。 2.炮制作用。 第五章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 (历年分值范围1~3分) 本章内容占试题的5%~6%,主要考核考生对中药质量标准及中药鉴定内容和方法的理解。本章重点知识点是药品标准、中药真实性鉴定、安全性检测及中药的质量评价,其中药材和饮片的性状鉴别名词术语为历年必考,细胞内含物鉴定和细胞壁性质检查、理化鉴定、有害物质及其检测、纯度检查、有效性有关的定量分析及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法为常考题。 节:中药的质量标准 1.《中国药典》凡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中国药典》正文中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 1.中药的真实性鉴定 (1)基原鉴定。 (2)性状鉴定。 (3)显微鉴定。 (4)理化鉴定。 (5)其他鉴定方法和技术。 2.中药的安全性检测 (1)内源性有*、有害物质及检测。 (2)外源性有害物质及检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 化硫残留量、*曲霉*素的检测。 3.中药的质量评价 (1)传统经验鉴别。 (2)纯度检查杂质、水分、灰分、色度、酸败度。 (3)与有效性有关的定量分析全草类中药含叶量的检查、浸出物测定和含量测定。 (4)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法。中药的鉴定就是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药品标准等,对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质量进行鉴定和评价。 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 (历年分值范围28~32分) 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 1.中药制剂原料的类型。 2.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3.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 第二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 1.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的规定。 2.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3.引起中药制剂不稳定的因素,易水解和易氧化的药物类型,中药制剂贮藏条件有关规定。 4.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第三节:散剂 1.散剂的特点。 2.散剂的分类。 3.散剂的质量要求。 4.散剂贮藏的有关规定。 第四节:浸出制剂 1.浸出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2.汤剂的特点及影响汤剂质量的主要因素。 3.合剂、糖浆剂、煎膏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 4.茶剂的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 第五节: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2.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其*性。 3.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特点及分类。 4.乳剂不稳定现象、影响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5.混悬型液体制剂的附加剂及应用、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6.液体制剂的有关规定及质量检查项目。 第六节:注射剂 1.注射剂的特点与分类。 2.热原特点、性质、污染途径及除去方法。 3.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应用。 4.注射剂的附加剂种类及应用。 5.中药注射剂半成品的基本要求。 6.输液剂、粉针剂、注射乳剂的特点及分类。 7.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第七节:眼用制剂 1.眼用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2.眼用制剂的附加剂种类及常用物质。 3.眼用制剂的有关规定及质量检查项目。 4.眼用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八节:外用膏剂 1.外用膏剂的特点及分类。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软膏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基质种类及代表品种。 4.黑膏药的特点、基质组成及成分。 5.橡胶贴膏、凝胶贴膏的特点与组成。 6.贴剂的特点与组成。 7.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及检查项目。 第九节:栓剂 1.栓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2.直肠给药栓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3.栓剂的基质要求、种类、代表品种和应用。 4.栓剂的有关要求及质量检查项目。 第十节:胶囊剂 1.胶囊剂的分类与特点。 2.胶囊剂的囊材与质量要求。 3.空心胶囊及其质量要求。 4.胶囊剂的有关规定及质量检查项目。 第十一节:丸剂 1.丸剂的分类与特点。 2.水丸的特点、常用赋形剂及其选用。 3.蜜丸中蜂蜜的炼制标准及应用。 4.浓缩丸分类及特点。 5.糊丸、蜡丸的特点及常用赋形剂。 6.滴丸特点及常用基质。 7.丸剂的包衣目的、种类及包衣材料。 8.丸剂的有关规定及质量检查项目。 第十二节:颗粒剂 1.颗粒剂的分类与特点。 2.颗粒剂的质量要求。 第十三节:片剂 1.片剂的分类与特点。 2.片剂辅料种类、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3.片剂的包衣目的、种类及要求。 4.片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 第十四节:气雾剂与喷雾剂 1.气雾剂、喷雾剂的特点与分类。 2.吸入气雾剂与喷雾剂的吸收与影响因素。 3.气雾剂与喷雾剂的构成。 4.气雾剂与喷雾剂的质量要求。 第十五节:胶剂、膜剂、涂膜剂及其他传统剂型 1.胶剂的分类与特点。 2.胶剂原料的种类,辅料的种类和作用。 3.膜剂的特点、分类、常用成膜材料及其他辅料。 4.涂膜剂的特点、常用成膜材料及附加剂。 第十六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1.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特点、类型,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2.靶向制剂的特点及分类。 3.环糊精包合技术及环糊精包合物的作用。 4.微型包囊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5.固体分散体的特点、类型、常用载体与应用。 第十七节:药物体内过程 1.生物药剂学及其研究内容。 2.药物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3.药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4.药物的排泄及影响因素。 5.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 6.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的常用参数。 第七章中药药理与*理 (历年分值范围5~7分) 节:中药药理 1.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4.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 第二节:中药*理 1.中药的不良反应。 2.中药成分的*性。 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历年分值范围30~35分) 本章内容占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试题的28%~32%。主要考核考生对各类药材总体性状特征、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矿物的性质、矿物类中药的分类和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及性状鉴别特征的理解,同时要求考生能熟练辨认出附图中的药材,掌握与附图相关的考点。 节:概述 1.属于双子叶植物,但为须根系的药材。 2.具有异常构造的药材。 3.多来源的药材(含商品名)。 4.含分泌组织的科及其特点。 5.药材和饮片性状鉴别名词术语。 6.具有水试现象的药材。 7.具有火试现象的药材。 第二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1.各类植物药的来源(科名、原植物名、药用部位)。 2.药材和饮片的主要性状特征 第三节: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 1.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2.动物类中药的来源。 3.动物类中药的性状。 第四节:常用矿物类中药的鉴别 1.矿物类中药的来源。 2.矿物类中药的成分及性状。 中药 执业药师考前模拟(一) END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cl/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产地快讯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防风产新
- 下一篇文章: 老人血液粘稠怎么办不怕我们有沙蒜软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