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新一年的种植季到来,青岛市即墨区的“花乡药谷”开始活跃起来。

“我们的种植基地占地亩,种有丹参、黄芩、白术、金银花等多种中药材,目前已栽种黄芩余亩,预计4月下旬栽种结束。”作为丹参基地的实际运营者,青岛圣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孔令海这些天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

灵山镇农民正在种植药材(摄影:于正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的独特疗效也让部分中药成了紧俏物资。作为扬子江药业集团的优秀供应商,从正月初四开始,他就开始着手筹备扬子江药业集团的订单。“这20吨黄芩有从淄博、临沂采购的,也有从山西、陕西等省份采购的,我们灵山当地的早就收完了,药厂那边催得急,只能尽力从外地收购……”3月10日,看着第六批黄芩装货发往扬子江药业集团,孔令海却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在各地抗击新冠肺炎,实施中医治疗的配方里,黄芩大多是一味不可或缺的主药。扬子江药业集团研制的蓝芩口服液、柴芩清宁胶囊两种药物均以黄芩为主要成分,疫情发生后,这两种药品主供湖北。

“正月以来,我们合作社一共发了多吨的中药材供给扬子江药业、乌苏里江制药等全国知名药企,其中绝大部分是我们灵山产的黄芩、丹参等。毫无疑问,这次疫情防控从国家层面会对传统中医药的挖掘、发展进行更长远规划,这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中药材种植的信心。”孔令海说道。

地处青岛市即墨区北部的灵山镇是农业种植大镇,域内土质多砂,历史上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近年来,该镇“复活”中药材种植,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的“花乡药谷”,以此为突破实施田园综合体创建,打造实现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花乡药谷”内规划有丹参、黄芩、百合、玫瑰、香草、牡丹、金银花等各种植基地-亩不等,今年计划总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多亩。

去年孔令海试种了亩丹参,亩产量斤以上,每亩纯收入-元,对于农业种植来说,这已属不错的利润。“今年我们又流转了周围5个村的1万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丹参。”孔令海介绍道。问到这么大面积的丹参如何销售时,孔令海满脸自信地说:“我们基地是订单种植,不愁卖。”

在灵山镇规划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内,总投资40亿元的修正药业一期建设项目正在抓紧进行,计划年底投产。除此之外,该镇还先后引进了科伦、海缘等医药企业,这些药企让合作社和农户吃了定心丸。三大药厂均涉及中药加工提取,瞄准精深加工,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延长中药深加工产业链条,推动“中药材”向“中医药”迈进。三大药厂的建设为灵山镇的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灵山镇计划利用3年时间把中药材种植规模扩大到3万亩,品种达20余个,让余名村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同时,生物医药产业园可辐射周边段泊岚镇、移风店镇等区域发展中药材种植20万亩,成为中国北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三大龙头药企就像定海神针,本地、外地中药材种植户接踵而来,目前总流转土地4.85万亩,流转率达到63%。“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中药种植模式被不断强化,作为乡村振兴最大的难题——农民增收问题迎刃而解。“我们的丹参基地就能带动周边村庄多人就业,一年收入3万元没有问题。”孔令海介绍。土地大面积的流转后又被整合,形成成方连片土地,直接“盘活”了占总面积15%的沟塘边角地,这将让灵山镇20个空壳村年固定收入各超过10万元,中药材种植成为脱贫工程,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还奠定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乡村振兴之路在灵山镇越走越宽。

打造“花乡药谷”,灵山镇以“三产融合”为基本思路,聘请清华大学文产学院进行全域旅游规划。规划图中,镇域花卉中药产业园、美丽乡村、高端民宿等资源被一条条景观大道串联,形成了“花乡药谷”大景区、园区小景区的布局,初步形成了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

为推进“花乡药谷”高质量发展,灵山镇规划建设了占地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双创”孵化器,引入青岛农湾孵化器公司等平台,在孵化引进项目和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相关服务的同时,还积极进行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这一新的角色,深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进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2月19日,瑞利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在灵山镇开建,成为山东省第一批集中开工的重点外资项目。“目前正在建设的是中试基地,整个项目计划五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年产值将达到67亿元,年缴税5亿元以上。”灵山镇党委书记修振爱介绍。(经济日报记者刘成通讯员于正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j/1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