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奖这项一等奖成果,让治疗恶性
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新发癌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2万和.4万,其中肺癌、乳腺癌和肝癌位居前三。对于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成,中医有其独特的诠释。 近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肿瘤瘀*互结致病理论研究和应用》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全面揭示了肿瘤“瘀*同治”的科学内涵。记者 时间联系了该项目负责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张光霁教授。 现代医学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缺乏有效手段,然而中医药治疗可延长中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与放化疗联用具有协同、增效减*作用,在治疗恶性肿瘤上具有明显优势。 张光霁告诉记者,项目组从年开始,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项目资助下,开展了肿瘤“瘀*互结”的理论、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全面揭示了肿瘤“瘀*同治”的科学内涵,并进行了推广应用,成效良好。 张光霁在工作中 “我们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对历代医家肿瘤病机认识进行梳理,结合现代临床,创新性地提出中医肿瘤瘀*互结的相关理论,认为因瘀致*、因*致变、瘀*互结是中医肿瘤的关键病机之一。”张光霁介绍。 基于“瘀*互结”是肿瘤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项目组创立了“以*攻*、消滞化瘀,瘀*同治”抗肿瘤理论;首次将“瘀*同治”治法应用于临床,成效良好;首次采用砷注射液联用丹参酮胶囊抗肝癌方案进行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同时建立了丹参抗肿瘤新有效部位和新活性成分的高效制备和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了丹参新有效部位及新活性成分、砷活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代谢物联合隐丹参酮协同抗肿瘤的作用靶点和抗肿瘤机制。其中,选用砷注射液联合丹参酮胶囊进行验证为中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张伯礼院士、李大鹏院士等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项研究阐明了‘肿瘤瘀*互结致病’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同时也为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进一步开发为特色抗肿瘤中药新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显示了中医药抗肿瘤的特色和优势。”张光霁对记者说。 经过14年的努力,目前项目组已形成一支由4名正高、8名博士组成的、平均年龄为42岁的研究团队,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6篇,SCI12篇(TOP3篇),引用次数62次,后续研究获国家自然基金3项。 “所有科研都以转化为最终目的。”张光霁介绍,项目创立的肿瘤瘀*互结致病理论和瘀*同治方法,已在省内5医院3医院多例肿瘤病例上进行了应用,成效显著。他表示,目前团队已与企业签订重大横向新药开发合同。未来,项目组将从促进特色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临床肿瘤治疗新思路、新方案、临床推广,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进一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让更多的病人从中受益。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记者王菁)编辑:王姝校读:代梓熙 科技金融时报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j/3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季治痘痘,四种用药方案
- 下一篇文章: 百度坤坊分享祛痘产品一大堆,脸上痘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