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洱源这个村不种大蒜,改种紫丹参和烤烟
洱源太平村:产业多样化 致富门路宽 时下,走进洱源县牛街乡太平村,一片片紫丹参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醒目,处处洋溢着生态种植产业大发展的勃勃生机。村子北边90亩的紫丹参和村子南边亩的烤烟、辣椒长势喜人。“紫丹参种下两个月,有的就已经开花了,烤烟也叶片肥厚。开展‘三禁四推’后,我们改变种植模式,不种大蒜,开始种紫丹参和烤烟等经济作物,既增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又为保护洱海找到了一条产业转型的新路子。”太平村*总支书记赵德胜看着一片长势喜人的紫丹参高兴地说。 群众在种植紫丹参 太平村积极探索发展群众增收新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全村的土地资源,规模化发展紫丹参、烤烟等产业,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还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减少洱海流域面源污染。 太平村委会属坝区贫困村,下辖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过去以传统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蒜等为主,发展后劲弱。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三禁四推”工作后,为解决产业发展转型难题,太平村*总支积极想办法、找思路,根据辖区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特点,因地制宜引导烤烟下坝,将紫丹参、烤烟、辣椒种植与 扶贫结合起来,与洱海保护治理结合起来,作为产业扶贫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帮助贫困户增收。去年12月底,*支部引进滇本草药业流转了70亩土地发展紫丹参种植,引进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亩土地种植烤烟和辣椒。“我们采取‘*支部+企业+基地’的模式,引进这两家企业,农户以每亩元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同时还可以到企业打工,每天有80元的务工收入,而且种植紫丹参工序不繁杂,劳动强度也不大,常年生病的人或者老人家都可以做。照这样计算,全村今年可以增加万元的收入。”牛街乡包村工作组组长、乡*委副书记李灿环算起了一盘经济账。 驻村工作队长赵杰介绍,采取“*支部+企业+基地”的模式发展产业,不仅经济收入增加,全村经济发展有了新路子,同时还无形当中有了一笔不可小算的社会效益,“以前村民无事干,吃了饭不是打扑克就是聚集在一起晒太阳、吹牛,纠纷不少,村委会单是处理纠纷都忙得不可开交。引进两家企业后,大家都忙着到基地里打工去了,村民有事做、有事干,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看着村子两边郁郁葱葱的紫丹参和烤烟,村*总支书记赵德胜信心满满:“之前我们村集体成立了平盛专业合作社。今后我们不仅采取‘*支部+企业+基地’,还要实施‘*支部+企业+合作社’‘*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发展有观赏价值的药材种植,以此拉动观光旅游业发展,让中草药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花’。同时大力发展辣椒、烤烟等多元化的产业,用产业促增收。” 来源:大理日报 通讯员:张培勋李义勇 温馨提示 本地服务、征婚交友、商家优惠、招聘求职、生意转让、顺风车、房屋租售、汽车交易、农林牧渔、打听事、二手物品、微商部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发布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j/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