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周刊中药趣谈
□韩海* (一) 中医这个词是相对西医而言的,中医在古代有“岐*、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多种称呼,中西医的不同源于各自产生的“土壤”不同,理论基础不同。现实中,中西医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壁垒,相互之间还存在观念上的偏见,存在着过分夸大自身作用,批评对方局限的情况。近代风云人物梁启超由于过分迷信西医而被西医误诊,鲁迅的父亲却因不相信西医治疗而延误了治疗,鲁迅也因此选择了学习西医的道路。这其实反映了中西医之间的融合不够,我们对中西医研究和相互吸收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 在药物认识上,西医看到的是化学元素的作用,比如我们常用的阿莫西林,属于半合成的青霉素抗生素,药物说明我们看到的是化学元素结构表,化学的产生与与西方古代的炼金术有关,这也是科学往往与愚昧相伴,他们就像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中医与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等密切相关,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混杂了一些迷信的东西,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了一些乱力怪神的内容,这都需要辩证看待。 说到中医药离不开中药材,中药材与药材不一样,药材可以炮制成中药,也可以提炼出西药,比如青蒿,中医是整体研究,发现青蒿具有“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经、有清虚热、解暑热、截疟,退*的治疗功效。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素是化学术语,化学元素有分子结构,属于局部认知,这就属于西医思维。屠呦呦也由于青蒿素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有人说这一切在《诗经》中早有预言,《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让人不能不惊叹汉文字的神奇。 诸物所生,皆有境界。尤其中药材对生长环境的依赖很大,不同地方产的同一药材,它的药性、品质都不一样。比如枸杞,在淮河沿岸是小灌木,到了宁夏就能长成大树。人们就以道地药材来表示药材的品质,所谓的道地药材就是某一特定地域内分布较为集中、栽培技术成熟、采摘加工有一定技巧,且比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质优、疗效佳,为世人所公认而久负盛名的药材。 传统上根据自然地理和民族医药体系中心可将中国道地药材划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秦药、淮药、北药、南药、蒙药、藏药、维药、海药”等15个药材区。比如,河南境内盛产的道地药材一般划归怀药区,由于今天焦作博爱、温县等地在古代属怀庆府,以“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菊花)闻名。但这15个中药材区划唯有怀药区划地域指代局限最小,不像贵药、秦药、关药的地域指代范围广,这也体现了文化影响的深远性。 (二) 中国的农业社会时间很长,古人从事农业生产,就要观察天象变化,细研地理奥妙,二十四节气,八卦都由此而来,于是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皆有阴阳的思想观念。就像单纯的山水没有人的参与都是无意义的,有了人的参与才有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才真正有了生命的意义。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天地造化万物,天生四气、地生五味,天地给每一种动物、植物都只给一部分,药材尤其明显,每一味药材都只偏一味药性,于是《药性赋》将诸药赋性,分寒热温平。而天地对人最是厚爱,赋予人以灵性才智,让人经历春夏秋冬,起伏升沉,内心生酸甜苦辣杂陈百味,只有人最有情感,禀赋最全。 中药因人而有灵。神农尝百草,将药分为三品七性,但并不是简单的品尝百草的味道,而是一种深刻融入自然的生命体验,才赋予了本草的灵性和灵*,如果没有人的参与本草永远是单纯的本草,正是由于人对本草的倾心发现,研究思考,才让本草成为中药与人的生命相联系相融合。《本草中国》这样写道:“一种生命的消失,让另一些生命得以延续。中国人在享用本草的千年岁月里,从不竭尽索取,从不理所应当。因为人们深知,本草的牺牲,情意深重。故而有人翻山越岭,只为一颗种子;有人精研手艺,只为药尽其用;有人花白了双鬓,只为医道永续。” “世间的你来我往,生命的繁华共进,皆因有情而有了聚散离合。”医道不离人道,人对中药的炮制和配伍体现了丰富的中药智慧。中药的炮制最直接关系临床疗效,没有炮制好的药材,再好的处方也无法发挥 的作用。中药炮制的工艺相当复杂,很多炮制技术目前仍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并且一些身怀绝技的炮制老药工对于自己长期总结的炮制方法秘而不宣,许多精湛的炮制技术也将面临着失传。而配伍又最能检验医者的医术是否高明,药体现的是自然属性,而方剂则体现的是人的思想。一味药好比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它的本领再大都是有限的,用药治病要依靠团队力量,各中药之间按君臣佐使的分工各展其能,而医者要非常熟悉药性,才能很好的调遣用药,像中*元帅只有对部属充分了解,才能指挥调度决胜千里。医者仁心仁术,古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主*者身居要位,一个好决策、好*策、好制度,能惠泽万方;医者面对的虽然是患者个人,但涉及生命健康,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这也是社会对为官者、为医者寄望最多的原因。 (三) 连翘 连翘。民间传说,因上古时期医学家岐伯的孙女连翘而得名,早春先叶开花,花开香气淡雅,满枝金*,艳丽可爱,株高可达3米,生长于山坡灌丛、林下或草丛中,或山谷、山沟疏林中,极具观赏价值。明代张羽的这首题名为《花》的小诗“能白更兼*,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有人说是咏兰花的,但用来赞美连翘也觉恰当不过。 连翘果实可以入药,味苦,性凉,入心、肝、胆经,有清热,解*,散结,消肿功效。卢氏将连翘做成了连翘芽茶,是卢氏 特产,制作工艺复杂,用料考究,每株连翘只取数瓣嫩芽,成品芳香独特,能清热除烦,开胃健身,弥足珍贵。连翘还有幽香开窍功效,有通透性能,能清胃热心火,防止邪气逆转心包,是方剂《桑菊饮》中不可缺少的一味中药。 金银花 金银花。耐寒性极强,又称忍冬花,入夏开花,金花、银花并蒂并根并花,撷其一,另一朵必紧随其下,如侣似伴。民间情歌唱道“天地氤氲夏日长,金银二宝结鸳鸯,山盟不与风霜改,处处同心岁岁香”,金银花又被人们称为鸳鸯花。清代蔡淳有一首咏金银花的诗“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蜂蝶纷纷成对过,始知物态也炎凉”,写出了冷暖炎凉的世态人情。 金银花,味苦,性甘、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消炎退肿功效。历史上金银花的道地产区在河南密县,品质 ,称为“密银花”,“家有千株金银花,手中不愁没钱花”,宋代《墨庄漫录》记载,苏州有个寺院,和尚食物中*,靠吃了金银花才转危为安。近代广州人*阿吉,采集中草药研制的凉茶就是现在 的凉茶饮料王老吉,就有金银花。金银花还是方剂银翘散的君药,中医将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分为君臣佐使,君药是不治病的,主要用来控制大局,就像君主垂拱而治,起提纲挈领作用,治病主要由臣药发挥作用,这种中医思维体现了丰富的管理学智慧。金银花要在没有开的时候采,绿色通肝,清香化浊,解*功能 ,既能清气热,也能清血*,肝火胆火比较旺的人,就用银花连翘清*,温热性的感冒往往用银翘散治疗效果很好。现在人感冒常常用抗生素之类的药,害处很大,过敏性、慢性鼻炎,往往是感冒的邪气没有排出来留在了肺里导致的,治疗鼻炎的中药中就往往配有金银花。 杜仲 杜仲。落叶乔木,雌雄异株,雄树开花,雌树结籽。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树冠圆球形,树皮深灰色,树体各部折断有银白色胶丝,又名胶木。《本草纲木》记载:“昔有杜仲服此而得道。因而又名思仲、思仙。”《神农本草经》将杜仲列为上品。中医药的发掘源于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求,于本草的上品之药,多为滋补之药,伴随神话相传。 药用杜仲为杜仲树的干燥树皮,是名贵滋补药材。味甘,性温。归肝、肾、胃经。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功效。宋代庞元英在一则医案中记载,有一少年新婚,某天双腿痿软无力,伴随严重疼痛,有医生诊断为“脚气”,但治之不效。有个叫孙琳的官员经过诊治,单用杜仲一味,半水半酒煎服后,少年三天就能行走,再三天就完全痊愈。” 现代研究杜仲全身是宝,具有加强人体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体血压,分解体内胆固醇,降低体内脂肪,恢复血管弹性,兴奋中枢神经等药理作用,被称为华夏珍品、植物*金。 杜仲还是食药同源药材,以杜仲为原料的食疗食补很多,如杜仲银耳羹、杜仲爆羊腰等,其中最常见的为杜仲酒,用杜仲浸白酒饮用,可治腰肌劳损等症。此外,杜仲煮鸽蛋、杜仲山楂猪肚汤等,也是色味俱佳的保健美食。 艾草 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又称香艾。艾叶的形状会随一年四季发生变化,端午节当日午时之前采摘的艾叶 ,汇聚了纯阳之气。古人圆冰取火,把冰削成扁圆形,利用艾草与太阳相同的至阳之性,汇聚阳光点燃艾草取火,于是艾草又称冰台。艾草全草入药,有温经止血,散寒祛湿,平喘止咳等功效。艾叶晒干捣碎成的艾绒,可制作成艾条供针灸用,也可作为印泥的原料。 艾在中国文化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人们用艾解除病痛,还用艾祈福生活美满平安,古人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写作“艾安”等。据说艾有驱*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端午节,人们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檀香做成香囊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还贴“午时联”,就有这样一幅对联“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艾灸最能补人体之阳气,“日为天之阳,艾为地之阳”,以艾施灸,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作用。中国用艾灸治病的历史悠久,宋朝窦材《扁鹊心书》记载,有个叫王超的*人,后来做了强盗,遇到奇人传给他一个秘法,他活到九十岁还像年轻人一样神采奕奕,身体丰腴润泽,他在岳阳一带为非作歹,干了很多坏事,成了江洋大盗,后来被官府抓住,监斩官问他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他说每到夏秋之交他都会在关元上艾灸一千壮,久而久之就不畏寒暑,几天不吃东西也不饿。监斩官命人剖开他的腹部,看到像石头一样银白如玉的东西,就是用艾火灸出来的。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权当趣谈,千万不能盲从,不然会误人健康。 丹参 丹参。因其药材本身“根皮丹,内紫”颜色而得名。又名赤参、血生根、木羊乳、山参。味苦,性微寒,入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的功能。 中医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所谓四物,就是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最经典的名方之一,由当归、川穹、白芍、熟地*四味药组成。清代名医汪昂说“四物地芍与归穹,血家百病此方宗”,这四味药血虚能补、血燥能润,血溢能止,血瘀能行。但丹参与四物汤的功效还是有区别,丹参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冠心病会导致心绞痛,说明心口血管不太通,治疗时可以考虑丹参来活血。国医大师张学文有篇介绍丹参功效的文章《丹参活血用途广,价廉易得宜发扬》写的非常精彩,把每一部分的标题组合起来,发现就是一首很好介绍丹参的诗:“化瘀活血疗诸疾,上下虚实皆相宜。养心安神除虚热,止惊定悸活瘀血。祛瘀生新通百脉,危笃痼疾显奇威。清肝利胆畅郁滞,癥瘕积聚用之适。化瘀利湿达三焦,阴水阳水咸可消。凉血解*消肿*,痈*疮疥皆可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canf.com/dspj/7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冠心病心绞痛最简单的食疗方丹参煮粥
- 下一篇文章: 没想到这10种保健食物,被吹上天却没啥